名医简介
张学文(1935〜),陕西中医学.院教授,著名临床家。卫气营血是反映温热病病邪轻重浅深的四个层次,也是温热病的一般传变顺序。病在卫气分阶段,机体正气相对较强,变证尚少,邪易去而病易除。若能将病邪消灭于卫气分阶段,杜绝病邪进一步向营血分深入,则可缩短病程,提高疗效。为此我们必须注意辨、治、护每一个环节。
初起热不显,寒温即可辨准确的辨证是正确治疗的基础和前提,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其辨证要点是发热、微恶寒、口微渴,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外邪乍袭于表而热象尚不甚时,往往较难区分其病理性质究竟属寒抑或属热。何廉臣在《重订广温热论》中提出了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等五种辨别寒热的方法。认为:风寒面色多绷结光而洁;温热面色多松缓而垢晦;风寒在表,舌多无苔,即有白苔亦薄而滑;温热一见头痛发热,舌上便有白苔,且略厚而不滑,或色兼淡黄,或白苔即燥。风寒之中人,如头痛寒热之类,皆自知之;温热初起,大概烦躁者居多。温热之脉,初起时与风寒迥别,风寒从皮毛而入,一二日多脉浮,或兼紧、兼缓;温热自里出表,脉始数,或兼弦或兼大。此论精湛人微,临床可法可师。临床体会,以下5个方面对于辨别寒热属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辨口气:患者自觉口气热或燥者为热,自觉口中和(不热不燥)或凉者为寒。
2.辨鼻气:患者自觉鼻燥,所出之气热者为风热;鼻无燥热感或觉凉者为风寒。
3.辨鼻涕:鼻涕易出且清稀者为风寒;鼻涕稠浊而自觉热者为风热。
4.辨面色:面白唇青或肤起粟粒而恶寒甚者为风寒;虽恶寒明显而面白唇红者为风热。
5.辨小便:患者自觉小便微有热感者为风热,无热感而清长者为风寒。
若能抓住上述细微之处综合分析,自可辨别清楚。
风毒与风热,证治当分明邪在卫分,首先须辨其寒温属性。在此基础上,根据温热毒邪的性质,卫分证又可分为各种不同的证候类型。主要有风毒郁表、风热犯卫、湿温在表、暑温袭卫、燥干卫表等,尤以风毒郁表与风热犯卫最为常见。而临床上,人们多只注意到风热犯卫等证,对风毒郁表证治往往重视不够。应把以发热微恶风寒,面目或局部皮肤红肿,身痒或游走性疼痛,舌质红苔白,脉浮数等为主要症状者命之为风毒郁表证。此证由风夹温毒所致,治宜疏风透表,清热解毒。若用桑菊、银翘诸方,往往效果不理想,麻桂辈更不合适。遇此证,以荆防败毒散加减化裁,效果较好。除内服外,尚可用服汤剂后药渣加艾叶等煎汤外洗,或外薰,可增强疗效。用本方,药物的加减化裁是很重要的,或用此方加野菊花、土茯苓、僵蚕等药,以加强清热解表,疏风败毒之力,同时亦无荆防等温性之品助热之虞,往往收效甚捷。此法对于一些西医所谓的过敏性疾患亦较适宜。
例1林某,女,38岁,工人,患者因汽油过敏,发热(体温38℃),微恶寒,双臂红肿,局部溃疡,发痒尤甚,鼻尖红痛,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历时20余日,经中西医针、药并用未愈。审证分析,辨属风毒郁表。
处方:
上方共服5剂,并用药渣加艾叶煎洗前臂,寒热去,肿消痒止结痂转愈。
至于风热在卫之证,主要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口燥咽干,口微渴,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其卫表郁毒之证不明显,治疗以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即可。若发热恶寒,颈项不舒者可加柴胡、黄芩、葛根;恶寒微者,亦可减荆芥、豆豉量或去之不用;口渴加天花粉;鼻衄或咯血者去荆芥、豆豉,加焦栀子、茅根(可重用至60g、或煎汤代水饮);临证常见热势较盛者,用“清热七味汤”(自拟方),该方由柴胡、黄芩、薄荷、银花(里热盛者改连翘)、菊花、葛根、石膏为主组成,具有疏风清热,解毒生津之功。根据临床实际灵活加减,颇有效验。
例2郝某,女,6岁。发热39℃,不欲饮食,腹胀痛,脉浮数,舌红苔白厚。经用针药治疗,体温反而增高至40℃,并见抽风。辨为风温在卫,内兼食积。处方用:
令急煎服,1剂烧退,2剂痊愈。
卫气亦有疼化瘀须重视
活血化瘀法在温病中的运用日益受到重视,“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卫气营血在生理上互相化生,病理上互相影响。温热病病变中出现血热搏结的瘀血证,虽多见于营血分阶段,但不限于营血分,在卫气营血的各个阶段均可见到。临床不但要注意热入营血后出现的瘀血证的治疗,还要充分注意卫分瘀证和气分瘀证。针对卫分瘀证和气分瘀证,临床拟定了泄卫化瘀,清气化瘀两个治法。兹分述如下:
1.泄卫化瘀是以辛凉透泄,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活血化瘀的一种治法。适用于温热病毒郁于肺卫,波及血络为病而出现以卫分证候为主,兼见鼻衄,咳痰带血,皮肤斑疹等的一类病证,常用方剂如《温病条辨》之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方。
2.清气化瘀是以辛寒清气生津,或苦寒解毒泄热为主,佐以活血化瘀的一种治法。适用于气分热炽,内犯营血为瘀,而出现以高热不恶寒等气分证为特点,兼见斑疹、吐衂、咯血、便血、尿血的一类病证,常用方剂如:苇茎汤、化斑汤、加减玉女煎、导赤承气汤等。
以上两种治法与卫营(血)同治或气(营)血两清是不同的,而是以泄卫、清气为主,辅以活血和络之品,故所治之证分别为卫分证和气分证,兼有热搏血瘀,而不同于卫营同病或气血两燔。根据临床体会,在温病的早期瘀血证不明显的情况下,亦可酌用活血化瘀之品,从而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