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治发微

名医简介

李浚川(1923〜),武汉市职工医学院教授。

厌食症,其发病机理复杂,多因喂养不当,脾胃虚弱,饮食失调,湿热阻滞和胃阴不足所致。临床上以长期不思饮食,甚至拒食为主症,是一种似疳非疳、似积非积的病症。笔者跟师临证,对该病的辨治整理如下。

乳贵有时,时贵有节

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和“发病容易,易虚易实”的发病规律。这一特殊生理病理特点构成了小儿厌食症发生的内在因素。又由于家长缺乏育儿知识,不合理进食,长期偏食,或片面追求高营养、高能量补品,或在婴儿期未及时添加辅食,至断乳之时,食品种类骤然增加,脾胃功能不能适应外在条件,使脾胃受损,影响其升清降浊和运化功能,形成纳而不运,食而不化,日久致湿浊或湿热内蕴,阻滞中焦,升降失调,健运失常而发生本病。因此,李老教导我们说:治疗该病除调理脾胃运化功能之外,还应告诉家长,喂养小儿宜“乳贵有时,时贵有节。”

胡某,女,3岁,1997年10月7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平素偏炸焦脆之品,近2月来食量逐渐减少,伴有形体消瘦,脘腹胀满,五心烦热,口渴,鼻咽干燥,经常无其他原因而鼻衄,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舌质赤,苔黄厚,脉数,指纹青紫。

李老认为:此系燥热互结,传导失司,治宜清热健脾,和胃理滞。药用:

沙参15g、川连6g、赤芍15g、虎杖10g、白术10g、茯苓12g、苏梗6g、川朴6g、建曲6g、砂仁10g、茜草10g、甘草10g。

七剂,嘱其调节饮食,纠正偏食,常吃蔬菜、水果,二月后随访,清症悉除。

整体辨治,注意化湿

小儿厌食症,必须在整体辨治脾虚的基础上,注意化湿理滞。因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湿阻中焦。李老认为:病虽在中焦,但与湿邪内阻,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关系密切,有些患儿即使没有明显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生冷内伤脾胃病史,但小儿存在“脏腑娇嫩”,“脾常不足”,生长发育过快,需要营养物质相对较多的矛盾,易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水谷湿浊不化,困阻中焦,因而又进一步影响脾胃的升降之能。因此,李老在治疗中十分重视健脾化湿这一环节,凡患儿胃脘满闷,颜面萎黄,大便溏薄,舌苔白腻,小便混浊不清,则用芳香化湿、健脾理滞之法,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藿香、苡仁、草蔻、川朴等芳香化湿之品。

陈某,女,18个月,1998年2月26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食欲不振3月,拒食2天。因3月前贪饮乐百氏饮料,而未给予节制,随即出现食欲不振。曾在某医院诊治,以健脾化饮、温中散寒、宣通阳气之法治疗,服药后病情未见好转,近2天来患儿见食则啼哭抗拒,强行进食则呕吐,就诊时颜面萎黄,形体消瘦,脘腹膨胀,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苔中部黄厚腻,指纹紫滞。李老指出:患儿乃寒湿伤脾,湿浊中阻,久而化热,又因过服温燥之品,湿与热互结,留恋难除。

治以清热化湿,健脾理滞,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化裁,药用:

条参15g、白术10g、川连6g、赤芍15g、砂仁10g、麦芽10g、藿香12g、茯苓12g、内金10g、建曲6g、法夏10g、苏梗6g、甘草6g。

3剂。每日一剂,日服3次,嘱其流汁饮食,忌生冷。

饮食,舌淡红,苔中部黄,指纹淡滞,拟原方去法夏,加槟榔6g,4剂。

三诊,服药后腹胀消失,食量增加,大便正常,但偶见汗出,舌淡红,苔薄黄,指纹淡滞,拟上方去赤芍,加黄芪15g。3剂。嘱其注意饮食调理,忌生冷食物。药后其母告之,患儿汗出已止,饮食如故,体重增加,精神状态良好。嘱其停药,随访未见复发。

从患儿脉证分析,前医以健脾化饮、温胃散寒、宣通阳气之法治疗,无可非议,其结果却越温越升,厌食愈甚。从李老的治疗特色不难看出,组方用药,注重清热化湿,这就是李老常说的治病谨防“巧处藏奸”。所谓“藏奸”,就是指不易被医家发觉的湿热体征。患儿一派脾胃虚寒之象中,隐藏着舌苔中部黄厚腻之实热症,前医往往只重视脾虚之本,而忽略湿热之标。李老还明确指出:治病必须整体辨治,必求标本。其本是脾虚,其标是湿热,去其标则顾其本。

抓住关键,寻求规律

1.抓住关键。李老经常对我们说:治疗用药应抓住疾病之关键所在。本病的关键是脾虚,“脾常不足”是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病理特点,亦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原因,在治疗上除健脾助运贯串于整个治疗过程外,还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分别予以益气、化湿、清热、和中、理气等治疗。

2.寻求规律。李老常说:治疗应有规律性,疗效亦有重复性,实践证明有效性。在寻求本病的规律上,要从疾病性质及舌象变化上着手。如舌苔薄白或白腻,多为脾虚湿困,治宜健脾化湿助运,六君子汤加藿香、苡仁、苏梗、草蔻;舌体胖嫩,苔薄白为脾气虚弱,治宜健脾益气,上方加黄芪、白芍、建曲、内金;舌红少津,苔花剥为胃阴不足,治宜养阴和胃,上方加麦冬、石斛、花粉,党参换沙参;舌苔黄厚腻为湿热蕴结,治宜清热化湿,健脾理滞,上方加川连、赤芍、虎杖、苡仁、川朴等。

3.辨析特征。我们在跟师临床时还发现,患病儿童不仅有厌食、消瘦、倦怠等脾胃虚弱症状,而且还有腹胀满闷、五心烦热、易惊啼哭等肝脾不和症状。因此,李老还认为:小儿厌食的病机不仅为脾胃虚弱,健运失常,还存在着肝脾不和,升降失调。治疗不仅着眼于脾胃,亦要顾及肝胆。因肝主疏阳,性喜条达,脾胃升降之枢全赖肝气调达疏畅完成,但与众不同的是,导师疏肝一般不用柴胡,谓其性偏凉,易于耗气伤阴,古人亦有柴胡耗气伤阴之说,李老多以苏梗、川朴、草蔻、砂仁、木香、陈皮代以柴胡。

(李飞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儿科卷》
2
本条ID:15031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