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李浚川(1926〜),武汉职工医学院教授。疳证从古至今视为儿科四大症(疸、麻、惊、疳)之一。多因喂养不当,食积、虫积、脾虚以及多种慢性疾病之后如吐泻、积滞、厌食、肺痨等引起。临证时,李浚川教授运用健脾消疳、化湿理滞、清热养阴、和胃驱虫四种法则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健脾消疳适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消,脘腹胀满者。辨证要点为面色萎黄,食欲不振,毛发稀疏,倦怠乏力,五心烦热,舌胖淡边有齿痕,苔腻,脉细缓。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条参、白术、茯苓、扁豆、川连、川朴、山药、苡仁、建曲、内金。李老认为:小儿时期易于产生疳证的主要特点,即脾胃虚弱,运化失常。由于小儿脾本薄弱,或因喂养不当,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谷之精微不能布于机体而失于滋养;或因多种慢性疾病迁延日久,化源不充,诸脏失养而出现五脏病变。由于脾虚是本病最突出、最主要的证候,因此,李老指出:疗疳应以顾护脾胃为先。
参苓白术散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之功,加入少量黄连、川朴行气清热除湿,使之补而不滞,建曲、内金健脾消食,补而不腻。
化湿理滞
适用于脾虚食积或水湿停聚中焦。辨证要点为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困倦乏力,多汗,大便溏泻或夹有不消化物,苔腻,脉沉细,指纹淡红。方用五味异功散化裁,药用党参、苍白术、茯苓、陈皮、藿香、苡仁、山药、莱菔子、川连、川朴、苏梗。李老认为:湿浊内滞是导致疳积不可忽视的重要病理变化。因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影响脾升胃降之气机,使病情缠绵难愈。李老治疗疳证之所以疗效显著,就是注重化湿理滞。五味异功散和气健脾,藿香、苡仁、山药、苍术燥湿健脾,莱菔子、苏梗、川朴行气宽中,化湿导滞,川连燥湿清热。临证时注重化湿理滞,比单纯用健脾法疗效倍增。
清热养阴
适用于湿郁化热或脾病累及他脏,致阴液耗伤者。辨证要点为形体消瘦,口干舌燥,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烦躁吵夜,食后腹胀,倦怠乏力,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方用四君子汤加知柏地黄丸,药用沙参、生熟地、山药、白术、茯苓、知母、川连、龟板、灯心、地骨皮、槟榔、建曲。李老认为:湿浊久郁则化热,阻滞中焦气机;又因脾虚,五脏六腑失于滋养。李老在临证时教导我们:此时应抓住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特点。若湿热不除,有碍脾胃运化功能,阴液不养,脾虚难健,则疳症难消,故用黄连、知母、灯芯、槟榔清热燥湿,沙参、生熟地、龟板、地骨皮养阴清热,白术、茯苓、山药、建曲健脾助运。
和胃驱虫
适用于脾虚虫积者。肠道寄生虫是导致小儿疳证难愈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辨证要点为面黄肌瘦,脐腹作痛,嗜食异物及焦香食物,面部白斑,巩膜蓝点,唇内侧有散在小颗粒丘疹,睡后骱齿露睛,多汗,神疲倦怠,方用四君子汤加使君子散,药用条参、白术、茯苓、川朴、川连、槟榔、使君子、榧子、莱菔子、建曲。李老认为,小儿体内虫积不驱则疳证难愈,临证时,大便化检若发现虫体或虫卵,则以驱虫为主,健脾为辅;若化检未发现虫卵而有上述症状者,可考虑在健脾的同时加入1〜2味驱虫导滞药,实践结果证明,处方中加入驱虫药其疗效比单纯健脾效果更佳。
此外,李老还明确指出:治疗小儿疳证除采用上述四法之外,还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谨防巧处藏“奸”。在治疗小儿脾虚时,往往一派脾虚症状掩盖着不易被发觉的湿热征象,如烦躁、苔黄、脉细数。湿热不除,则脾虚难健,疳证难愈。因此,李老在以上方法中都加有少量的川连,以清热燥湿,意在除“奸”。
2.谨防呆补滞气。由于脾虚是疳症的主要特点,多数医者容易只顾补脾一面,而忽略呆补易致滞气的另一面。因补脾益气之品都具有滋腻的作用,服药后往往出现胀气、腹痛、厌食、大便不调等症状,其结果越补越滞,腹越胀满。李老注意在组方中加入川朴、苏梗、莱菔子、砂仁行气导滞之品,使补而不滞邪,行而不伤正,协同补脾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3.谨防滋养碍运。在治疗时还应谨防滋养之品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特别是久病患儿,脾虚运化力弱,虚不受补,部分医者一见脾虚就用滋补品治疗,加之家长见患儿体弱就以“填鸭”方式给服营养滋补品,其结果反而出现腹胀、纳呆、便溏、困倦、淡漠等症状。李老认为,此时贵在助运,或在滋养的同时加入助运药物。
(李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