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证治琐谈

名医简介

区少章(1900〜),广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伤食泻

小儿肠胃机能发育尚未完善,消化力弱,若饮食过多,或进食难消化食物,或喂养不定时,或喂小儿的食物与年龄不相适应,致使脾胃有伤,运化失常,遂成泄泻。

症状:大便稀烂或水样,1日数次或10多次,其气酸臭或如败坏鸡蛋味。若乳食不化,泻出的大便常带有白色或黄白色小块。厌食,腹响肠鸣,或胀或痛,婴儿则啼哭不安,泻后则较为安静,或兼呕吐,吐出物有酸臭味。

治法:宜消积和胃,可用平胃散合保和汤加减:

苍术6g、山楂6g、麦芽9g、神曲9g、竹茹5g、厚朴4.5g、陈皮2g。

有发热则去苍术、陈皮加葛根、黄芩、黄连、银花、连翘、泽泻、天花粉;泄泻水样而小便短少,为清浊不分,水湿移于大肠,治宜分利小便,加入泽泻、车前子、茯苓、薏苡仁、猪苓等;若无发热,兼寒,尿清白,舌白润,指纹底红,宜加炮姜、砂仁、肉豆蔻、赤石脂等;若兼呕吐则是胃停水湿,水气上逆,宜加法夏、藿香、竹茹;若有腹痛加白芍、木香;若口干作渴,去苍术加花粉、麦冬;若体质差,肠胃薄弱而见神倦脉弱者,加党参、五味子,甚者以茯苓12g煎水(去渣)与高丽参6g、炖服。

热泻

小儿热泻常与感染有关,除了消化道内的感染,呼吸道等消化道外感染也可使胃肠机能减弱而至泄泻。

症状:发热或不发热,大便色黄,水分多,直泻有力,烦躁啼哭,口渴唇干,心烦少食,小便短赤或不利,甚则皮肤干燥,弹力差,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若由外感引起则脉浮而数,指纹浮紫;若由食滞引起则脉沉而数,指纹滞;若因湿而致则脉数而软,指纹紫而滞,模糊;若脾虚有热则脉虚数无力,指纹紫而底红。

治法:宜清热止利。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葛根6g、黄芩6g、黄连3g、甘草2g、扁豆衣9g、花粉8g、滑石12g。

若有呕吐加竹茹、藿香或法夏;若有腹痛或腹胀加枳壳、大腹皮;伤食加神曲、谷芽、麦芽;若小便短少加木通、泽泻、茯苓;若热盛加连翘、银花;若口干,津少,舌燥加石斛、麦冬、天花粉;若发热唇干,神倦嗜睡,脉弱而数,或右手指纹底红,为脾虚有热,宜去黄芩加白术,即白术与黄连同用,加西洋参或吉林参炖服;若虚甚则去黄芩、黄连,加高丽参6g、炖服。若暑天发热泄泻则以香薷易葛根加荷叶。

寒泻

此症多由脾胃虚寒,肾火不足,不能运化水湿,至使水湿停聚而引起。

症状:泻下完谷不化,澄澈清冷,如鸭粪一样,腹中绵绵作痛,小便清白,口不渴,面色白,脉迟无力,苔薄白,指纹红,四肢冷。

治法:宜温中散寒,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附子6g、炙草3g、炮姜3g、党参9g、白术9g。

若泻甚不止,眼目深陷宜加赤石脂、肉豆蔻、人参;呕吐加丁香、白蔻仁、藿香;口干加五味子或乌梅;有汗加黄芪、桂枝、白芍、生龙骨;有痰加胆南星、法夏、白附子;风重加僵蚕、全蝎、白芍、钩藤;若有五更泻,为肾寒泻,宜加入四神丸;若有身热加钗斛、地龙或少许黄连。

虚泻

此症多由初起失治,泄泻无度,病程延长,至脾虚气陷,收摄无权,发展成慢脾风之症候。

症状:泄泻严重,或兼呕吐,日泻10至数10次,色如白汤,手足常冷不温,睡每露睛,双眼无神,不饮食,不语。唇色淡白,指纹或隐或现,脉沉微。

治法:宜助气健脾,温中涩肠。药用:

党参9g、白芍9g、钩藤9g、黄芪9g、茯苓12g、僵蚕9.5g、白附子4.5g、炙草3g、陈皮3g、乌梅3g、人参(最好为高丽参)9g。

泻甚加肉豆蔻、赤石脂、龙骨;汗多重用黄芪,加白芍、桂枝、炙甘草、煅龙骨;有呕吐加厚朴、白豆蔻、红丁香;寒甚加附子、桂心;口干加五味子;虚甚加枣仁、黄芪、赤石脂、附子、熟地炭。

惊泻

此症由于小儿体质素弱,一时受惊,激动肝风,侵犯脾土所致。

症状:夜卧不宁,多有惊跳,大便稀烂,色青,1日多次。

治法:宜定惊、平肝、熄风。方用:

茯苓9g、山药9g、白芍9g、地龙6g、木瓜6g、生龙齿12g、僵蚕4.5g、甘草2g、珍珠末1g(冲服)。

例1曾治某2岁小儿,时患吐泻,高热不退,烦躁,口干,饮水,服药不纳,投以清热去湿导滞之剂不应。有主张用葛根芩连汤者,有主张用吴茱萸汤者,有主张用理中汤加黄连者,主寒、主热各执一词,议论纷纭,莫衷一是。此症吐泻频繁,大渴不止,泻以下多而亡阴,呕以多出而耗液,阴伤液耗水不足以济阳,阳浮于外故高热、口干、精神烦躁;水不涵木,木火鸱张犯胃则呕,贼脾则泻。刻下之治宜使药能入口不吐方有转机,但苦口之药因其动呕既不能用,辛燥之药恐再劫阴又不能投,西洋参,味甘微苦,凉而不寒,因能治呕吐伤津者,于此证尚宜。遂用花旗参15g以水约300ml文火煎,分多次服。服后不呕,从晚服至天明,能睡,烦躁减,热降,泻减。后改用汤药: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竹茹、怀山药、白芍、甘草、金钗斛、谷芽、木瓜等药调理,得以渐安。

例2房某,男,10个月,1975年11月5日入院。

患儿发热,微咳4天,近2天大便蛋花样,一天10多次,水分多,无脓血,小便少,口干,喜饮,有呕吐,每天6〜7次,吐出进食之物。起病后曾用西药治疗无好转。体检:体温38.5℃,精神疲乏,较烦躁,前囟凹陷,口唇干燥,皮肤弹性差。诊断:消化不良。入院后经补液,先后用庆大霉素、呋喃唑酮、新霉素、次碳酸铋、复方樟脑酊,中药初服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后服四君子汤、四苓散、独参汤等,经6天治疗,体温恢复正常,无咳,无呕,但泄泻不止,每天20多次,病重,故邀会诊。见病孩疲乏,面色㿠白,闭目露睛,唇色淡白,舌质淡红,脉细无力,指纹红。泄泻多天,脾肾皆虚,脾失收摄之权,肾失闭藏之职。治法:宜脾肾两补。

处方:

党参9g、白术9g、白苓9g、赤石脂9g、黄芪6g、熟附子6g、肉豆蔻6g、白芍6g、炮姜3g、陈皮3g、炙甘草3g、石柱参6g、炖服。

11月11日二诊:服药后精神好转,晚上即腹泻减少。按上方加乌梅3g,肉桂1g。日1服,连服2天。

11月13日三诊:昨天大便4次,烂便,无蛋花样,小便增多,面色、唇色转红润,精神良好,胃纳明显进步,舌质仍淡,苔薄,脉软,指纹红。治法:仍需大补脾肾。按上方去肉桂、白芍,2剂,日一服,服药后,病孩大便日1〜2次,便质正常,胃纳、精神良好,按上法调理善后,于11月15日痊愈出院。

(区庆端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儿科卷》
2
本条ID:15026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