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紫质病,乳糜胸腹水

名医简介

董德懋(1912〜),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

血紫质病

郝某,男,23岁,门诊号05133。1980年3月10日初诊。

间歇性发热伴腹痛10年。每次发病高热持续20〜30日,经治转为低热,持续20〜30日;伴急腹痛,痛在脐周。每2〜3个月发病1次。1979年5月发病住某医院,诊断为“血紫质病”。

现症:发热,体温37.8℃,不汗出而畏寒,脘腹胀痛感凉,喜按喜温,腹泻,泻后痛略减。苔中厚腻而润,舌尖边红,脉缓弱。拟甘温除热法。

处方:

干姜6g、党参10g、炙甘草9g、白术10g、白芍10g、桂枝6g、元胡6g、川楝子10g、大枣5枚、生姜3片。

二诊:上方服3剂,热退,脘腹隐痛,食欲不佳。上方加陈皮6g、藿香10g。

三诊:服药7剂,纳谷渐馨,脘腹痛减,得食痛缓,苔薄腻,脉细弱。

处方:

党参10g、白术6g、陈皮6g、半夏10g、砂仁5g、木香3g、佩兰10g、香附10g、苏藿梗各10g、白芍10g、元胡6g、炙甘草5g。

每日1剂,服20剂后,改为间日服1剂。随访半年,病未发。

本例患者腹痛感凉,喜按喜温,腹泻,脉缓而弱,属脾阳不足;其发热亦为脾胃阳气虚弱之热。泻后痛减,系阳虚寒凝气滞、肝木妨土之象。董氏初用理中汤加味,以干姜、白术、党参、炙甘草、大枣温脾补气;桂枝既可温脾阳,又能配白芍和营卫;白芍配元胡、川楝柔肝止痛,使木不妨土;茯苓助干姜、白术和脾止泻;元胡、川楝子得干姜、桂枝之温而行滞。二诊加陈皮、藿香畅中开胃,使谷气充盛,奉养脾胃元气。三诊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仍宗培补脾胃元气之法,兼以开胃进食,使后天之本健旺,灌溉全身,以巩固疗效。

乳糜胸腹水案

段某,男,37岁,住院号165437。1975年5月初诊。

某总医院诊断为“乳糜胸水、腹水1年余,兼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功能代偿期”。曾用中西药治疗,未见减退。

现症:胸腹胀满,气短不舒,纳呆食少,苔白腻,脉缓。证属脾运失职,水湿停聚,拟胃苓汤治之。

处方:

苍白术各10g、川朴5g、陈皮10g、茯苓皮10g、泽泻6g、猪苓10g、大腹皮10g、桂枝3g、生姜皮2g、甘草5g。

每日1剂。

二诊:上方服20余剂,胸腹胀满减轻,惟尿量尚少。拟宗原方去苍术、川朴、甘草,加桑白皮。每日1剂。

三诊:患者服40余剂,诸症均减,乳糜胸水已痊,乳糜腹水明显好转,诊脉细迟,舌苔白。阴阳皆虚,拟济生肾气丸作汤出院服用。

上方服40余剂,乳糜腹水消失。1980年随访,乳糜胸、腹水均未发。

本例经各种检查,原因不明。从临床表现看,相当于中医学的“臌胀”、“水肿”等范畴。观其症,胸腹胀满,气短不舒,纳呆食少,苔白腻,脉缓,皆属脾病。故以苍白术健脾燥湿;桂枝、生姜皮、川朴、陈皮宣运中阳之气,取“气化则水化”之意,佐以二苓、大腹皮、泽泻利水消浊,甘草调和诸药。二诊因小溲量尚少,故以五苓合五皮,仍宗健脾之法,加强利水。三诊邪势去其大半,正气亦衰,故以济生肾气汤培补肾之阴气,且能利水消胀。本例先用健脾利水,使后天以资先天,终以补肾利水,以先天主后天,终使乳糜胸水、腹水消除。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奇症卷》
2
本条ID:15007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