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万文谟(1923〜),武汉市第九医院主任医师。鼓胀脐破 漏食流水
此案为先祖父万筱辅所治奇症之一,笔者幼时曾目睹其经过,成年后又亲聆训诲,至今记忆犹新,再浏览遗著(《各种险危奇症医案》),更觉历历在目。兹援笔记之,以彰中医学之丰富多彩。
患者朱某,男,43岁。
1932年春季发现痞积肋左,渐而腹胀如鼓,脐肿突出如卵。至翌年5月10日,因恚怒触发,忽然腹痛呕吐,旋即脐破流出黄水约1提桶之多,当时腹大顿减,但饮食之物,仍由脐中流出,有时夹有黑水。初以托里生肌之品,不见功效。半月后,延请先祖父应诊,望其面色黧黑,舌黯苔黄。问其小便短少,大便旬日未通,口苦微干,腹胀纳差,脐口灼痛。切其脉弦,腹左有块可及。辨证为肝失条达之性,脾失运化之常,气滞血瘀,湿热蕴遏,遂致痞积腹左,水停中州。脐破后水湿渐消,但脾气更伤,湿热未尽,痞块未除。拟法先以扶脾渗湿解毒治之。处方为:
浓煎当茶饮。
另以涤浊快利丸(祖传验方,即去筋番泻叶120g,香山奈30g,共为极细末,糊丸)3g、吞服。
外用金银花9g,土茯苓9g,甘草9g,白芷9g,煎水冷洗创口。再用麝香0.6g,冰片0.6g,轻粉0.6g,飞甘石1.5g,研细外搽。同时,用薄绸轻勒脐口以防尘垢。
服药后,初下结粪少许,以后大便较畅,小便较多,脐中流水减少。越旬日,又进健脾利湿、达肝和胃之品。常用处方为:
黄芪9g、党参9g、白术9g、茯苓9g、香附9g、香加皮9g、白芍9g、当归9g、藿香6g、砂仁6g、厚朴6g、柴胡6g、炒吴萸3g、炒黄连3g、荷叶煨姜1块便结时则吞服涤浊快利丸3〜6g以通地道;小便不通时则外用全葱10根,加食盐少许、麝香0.3g,捣敷关元以助气化。前用茶饮方则每日照常。至8月初,脐口愈合,诸症好转。以后又发生呕吐2次,原方去柴胡,加旋覆花9g、代赭石9g以平冲降逆。继而又发生腹泄稀水3次,原方去煨姜,加炮姜6g、肉蔻6g以温脾涩肠。后又发生乳胁少腹疼痛多饮,原方去参、芪、白术,加荔枝核12g、橘核12g、川楝子12g、乳香7.5g、没药7.5g,以疏肝止痛。又发生咳嗽气喘1次,改用宣肺理气之品。处方为:
连服2剂,咳止喘平。如此调治半年左右,饮食起居日渐好转,小便通利,大便正常。但觉形寒肢冷,疲乏无力,舌淡脉弱。乃久病伤及脾肾之阳所致。温补脾肾以善后。处方为: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12g,每日2次,禁虾、蟹、牛、犬、羊等物。
至1934年5月,患者来信,谓病去元气来,精神气化如常,恢复正常工作。
《诸病源候论》云:“鼓胀之症,其腹内有结块。”《医门法律》云:“凡有癥瘕积聚痞块者,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为单腹胀。”本案先有痞块,后见腹胀如鼓,断为鼓胀无疑。从整个病程来看,似属现代医学中的肝硬化腹水。本案的脐破漏食流水是罕见的,而以中医中药治愈也是罕见的。患者初是土败木贼,气滞血瘀,湿热相乘为患,后见脾肾阳虚表现。在治法上有补有攻,有常有变,达肝和胃以长期调治,最后则是温补脾肾之阳而收全功。其外用诸法,如薄绸轻勒脐口,金银花等药煎洗伤口,丹药外擦等起到了防止感染和去腐生肌的作用,全葱外敷以助气化也达到了增强排尿功能的目的。
黄疸皮肤奇痒
患者黄某,女,47岁,工人。
1967年因胆石症作过手术,术后3年尚安。1970年初,又见黄疸胁痛小有发作。至1971年夏,病情逐渐加重,并有腹水及浮肿等症,尤以皮肤奇痒为苦。在某职工医院住院3个月,诊断为胆汁性肝硬化。1972年5月24日来我院就诊,症见两目深黄滞绿,皮肤黄褐,面部及下肢轻度浮肿,颈胸部散在少许结节状黄疣,全身瘙痒,日夜不安,口微干苦,纳食中等,小便茶色,大便灰黄,月事已绝2年。苔黄腻,舌瘀紫,脉滑。腹部可触及痞块,查体有移动性浊音。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一);肝功黄疸指数为130u,谷丙转氨酶230U(金氏法),麝浊17U,锌浊20U以上;血胆固醇520mg%;蛋白电泳为白蛋白52%,d212%,r31%;B超为肝上界第五肋间,右肋下3cm,剑突下5cm,肝厚11cm,脾厚4cm,脾大3cm,肝波为密集微小波,侧卧腹水液3cm。诊断:黄疸,鼓胀。辨证:湿热蕴遏,痰瘀交结,肝血不畅,脾运失常,致有痞积之变,因胆汁外溢而见黄疸,水停中州而致鼓胀,血热风盛而瘙痒。拟法:清利湿热,化瘀散结,疏泄肝胆,调理脾运。
处方:
外以地肤子100g、荷叶100g、明矾10g煎洗。
服药3剂以后,大便稀粪多次,小溲增多,腹水及浮肿明显好转。再服6剂,再便稀粪多次,小溲增多,腹水及浮肿明显好转。再服6剂,黄疸及瘙痒明显减轻。续服30剂,诸症若失。2个月后复查肝功及血胆固醇等均在正常范围内。再以虎杖30g、茯苓30g、益母草30g、红枣30g,煎汁代茶饮。至11月份恢复工作。观察5年,未见复发。
本案在现代医学的诊断上是明确的,黄疸系胆道阻塞之故,瘙痒与胆汁代谢有关。祖国医学有“瘀热发黄”、“瘀血发黄”等认识,鼓胀为肝脉瘀阻,脾运失常所致,黄疸属于阳黄范畴,瘙痒也系阳证,故以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为主,配以健脾逐水而获效。方中有秦艽、玄明粉等药,系遵循孙思邈治黄配方之义:“秦艽5两,牛乳3升,煮取1升,去疮,内芒硝1两服”。本案顺利治愈,系根据患者的脉实及胃气未败而采取“大方”与“守方”的策略,俾祛邪务尽,而致痊愈。
癥积暑季,衣棉不暖
患者余某,女,58岁,岁民。
于1958年发现肺结核,治疗10年始见好转。此后渐有形寒畏冷现象。1968年发现无黄疸型肝炎,肝功时好时坏。1976年初在某医院住院1个月,诊断为肝硬化。同年7月16日来我院就诊,症见面色㿠白浮肿,形寒畏冷,着厚棉衣仍不觉暖(此时正值暑季、伏天),伴有倦怠无力,饥不欲食,胆怯易惊,肝区偶觉刺痛,小便或清或黄,大便溏薄。苔薄白,舌淡紫,脉细无力。腹部肋下两侧均可触及痞块,质较硬(肝脾肿大)。肝功:谷丙转氨酶300U(金氏法),麝浊18U,锌浊20U;总蛋白5.1g、%,白蛋白2.4g、%;血色素6g,白细胞3.6×109/L;肝超声:肝上界在第6肋间,右肋下4cm,剑突下6cm,肝厚9cm,密集微小波,进肝波呈齿状。脾厚3cm,肋下2cm,密集微小波,进肝波呈齿状。脾厚3cm,肋下2cm。诊断:癥积,阳虚。辨证:久病气血亏虚,肝阳不足,木不疏土,血瘀肝脾而致病。治法:温补肝阳,调理脾胃,养血活血。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连服6剂,感觉精神稍佳。继而原方略有加减,断续服药经年,共约60剂。于1977年暑季脱去棉衣,10月份复査肝功正常(包括血清蛋白)。肝超声为肋下1.5cm,脾大1cm,肝波为较密微波。已参加农业劳动。3年后复查肝功仍属正常,自觉精神尚佳,继续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本案由于久病正虚,肝之阳气不足,肝血不畅,继而因肝血瘀阻,肝阴亏乏,遂致肝阳更虚。“阳虚则生寒”,故以温养助长肝阳为主而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