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蒋日兴(1912〜),桂林市中医院主任医师。1946年秋,广西伪民政厅长张某命人邀余为其兄出诊,见一奇症。
患者65岁,数月前患大热病,经治愈后十余日,于左下腭臼齿部突然长出横牙一颗,其利如锋,直插舌底,致口舌俱肿,饮食张口均感困难,先后数次前往请牙医拔除,或以砂轮磨平,或自行折断,但不越旬日复出如故。后在某医学院牙科拟手术治疗,临手术时方知患者出身显赫,且年事已高,惟恐手术失败而遭横祸,不敢手术,嘱患者另请高明。患者知我家传六代中医,延余诊之。
诊见其左下腭白齿部有一骨片,直抵左舌根部,致腭部及舌根肿硬疼痛,张口困难,吐字含糊不清,同时患者出示其本人用手折断之骨片与余观之,为长约15mm、厚约3〜4mm之骨质物。询其病情,知其眠差易惊,心悸不宁,夜间咽干但不欲饮,大便尚可,每溺时必发晕厥,若平卧片刻,将其溺分数次排出方可避免。其脉虚大,重按无力,两尺尤甚,舌质稍淡黄。此罕见之证也。余细度之,《内经》云:“肾主骨”,“肾为先天之本,司二便”。又云:“齿为骨之余”。今肾元不固,虚火上炎而牙齿松动,或生多骨,在下则小便失禁或溺时晕厥。法当温固肾阳,引火归元,针灸与汤药并用。
处方:金匮肾气丸加牛膝。
针合谷、肾俞。
直接灸:气海、关元、三阴交、女膝(经外奇穴,位于足后跟部正中白肉际)。
患者久病知医,往昔群医皆投大剂石膏清热之品,而今见余以附桂投之,惊诧而色变,不欲服之。吾反复解释,此证以溺时晕厥、至夜咽干而不欲饮、其脉虚大、重按无力、两尺尤甚为辨证要点。患者仍甚狐疑,吾则退而告之:“汝如恐生变,可以此剂含于口中,倘无不适则咽之,如有变则吐之亦未晚也”。患者将信将疑,果将汤药含于口中,徐徐呷服。次日自觉横牙不复锋利如前,且能少许进食。继服上方10余剂,并施以针灸如前法,以竟全功。此后横牙自消,不复长出矣。
上证极为罕见,患者病愈后,曾乞名手书“世代名医”四字并详书其病证及治疗过程,勒之于匾,悬于吾门楼之上。且患者妻至今健在,尚屡向乡闾提及此事。折断之横牙纯系骨质,何故经治疗后自行消退?吾业医50年余,至今犹未尽解。中医学认为,肾气虚弱,或因生疮日久,或失治复遭寒邪侵入,与脓毒凝结,借人之气血化成多骨,多见于腮、腭、牙床、眼胞、颏下等部位。患者溺时晕厥,其脉虚大,重按无力,两尺尤甚,且年逾花甲,说明肾气已虚。虽症见患处肿硬疼痛,张口困难,亦非实证,乃肾元不固,虚火上炎故也。群医不辨,投以石膏清热之剂,实为假热之象所蒙蔽。吾独以温固肾阳、引火归元法治之而奏全功。
(蒋建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