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吕继端(1929〜},湖北中医学院教授脊髋血管症黄某,女,49岁。1992年11月6日初诊。今年6月份出差,突发双下肢麻木无感觉,左下肢不能运动,右下肢麻木,某医院诊断为“脊髓血管症”,经住院西药治疗有所改善后转诊中医,是时兔从腰部至右下肢灼热麻木,时而肌肉有跳动感,运动正常,双下肢温度不对称。舌质红边紫有齿印,苔中心黄腻,右脖沉弦,左脉细弱。证属肝肾不足、湿热内袭,治宜化湿清热、滋养肝肾。
处方:
11月27日二诊:服上药7剂,诸症即明显好转,但从臀部至右下肢扔有灼热感,运动时更甚,舌质红,苔薄白,右脉弦数有力,左脉软数。守上方去五加皮、晚蚕砂、狗脊、骨碎补,加熟地15g、龟板30g、丹皮10g、白薇10g,服药3剂,所苦告愈,全身轻松无不适,再进2剂,巩固药效。
患者素为肝肾阴津不足之体,复又旅途劳顿,湿热之邪乘虚内袭,浸淫筋脉,影响血脉运行而致疼痛麻木不仁,活动受限,故用苡仁、黄柏、蚕砂、五加皮、桑枝化湿清热;白芍、当归、牛膝、枸杞、狗脊、骨碎补滋补肝肾;红花、桃仁活血祛瘀通络。二诊因湿热已去大半,阴伤显现,故去辛温伤阴助火之五加皮、蚕砂,温肾伤阴之狗脊、骨碎补。加熟地、龟板增强滋养肝肾之力,选丹皮、白薇取其凉散血热之功,药后立见成效。
肌肤板硬萎缩,关节疼痛1年余。1990年5月原因不明地渐感全身困乏无力,手指麻木不适。3个月后渐出现肌肤闷胀微肿,皮肤变硬,不能捏起,关节僵硬疼痛。在某省级医院诊为“系统性硬皮病”,治疗半年余(用药不详),病情日渐加重。来诊时,全身困乏无力,肌肤闷胀,面部及四肢皮肤变硬萎缩,皮肤紧贴于骨,不能捏起。面纹消失,无表情,张口困难,鼻尖呈鹰嘴样,口唇变薄。双手指尖细、僵硬如鸡样,双手指、腕、肘、膝等关节疼痛僵硬,皮肤欠温,纳差,乏力,畏寒。舌质淡黯,苔薄白,脉沉细弦。
化验:白细胞10.1×109/L,N:0.6,L:0.4,血沉60mm/h,RF(+)。
诊断:皮痹(系统性硬皮病)。证属气血亏虚,肌肤失养,寒凝血瘀。治宜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处方:
水煎服。
二诊(10月14日):服上方60剂,身感有力,关节疼痛减轻,皮肤较前稍变软,余症同前。上方去生地、首乌,加元胡15g、水蛭20g、陈皮12g,水煎服。
三诊(1992年1月24日):上方服60剂。皮肤出现皱纹,扪之较前变软。面部有润色,稍丰满。双臂及下肢僵硬、屈伸受限明显好转,可提水行走,生活自理。畏寒乏力症状若失,精神状态大好。嘱按1991年10月4日方共为细末,每服4〜6g,每日3次,连服6个月。
1993年6月10日随访。停药已1年,面部皮纹清晰,面容改观,表情较丰富,面色红润。四肢等处皮肤变软,可捏起。各关节功能活动正常,已能从事正常劳动。
该病属中医“皮痹”,多由阴阳气血失调,风寒湿邪杂合,凝闭皮肤经络所致。皮肤经络失于濡养,故临床见形寒肢冷,皮肤板硬等。本例以营卫气血亏虚、瘀血闭络突出,故以益气养血、化瘀温经为主,坚持长期用药而获效。
同胞姊妹小脑萎缩案
姐,39岁。1991年2月27日初诊,诉2年前5〜6月份,双腿渐沉,行走不稳,时而摔跤,CT检查提示“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曾用中西医药治疗无效。诊时行走不稳,以右侧为主,右臀至右膝呈牵扯状,并有痛、麻木和肌肉掣动感觉,不能端坐,起坐缓慢,行走能向前不能后退,转身不能急速,语音有时不清,说话缓慢,不连贯,喉中若梗如塞,饮水作呛,胸闷,气短,心悸,食欲不振,50〜100g/餐,二便调,月经提前,量多,血色紫暗,经行4天干净。面色少华,舌淡苔少,脉濡细,沉取则弱。
宜滋补肝肾,化瘀通督。药用:
每日1剂,水煎内服。服药1月,步履较前平稳,疼痛、麻木减轻,胸闷、心慌较前明显好转,但语言表达稍差,双腿乏力,肌肉拘挛,夜间为甚,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左脉细弱,右脉弦细。上方去鹿角片、桑枝,加鹿角霜10g、五加皮15g、桂枝6g,连服3月,诸症消失,仅感神疲乏力,四末不温,舌淡红,苔薄白,右脉弦细,左脉细弱。宜滋补肝肾,益气化瘀。药用:
守方略有进退,服药2个月,逐步恢复正常。
妹,39岁。1991年3月28日初诊。自诉1982年产后发病,步履不稳,易摔跤,全身乏力,语言謇涩,病情进行性加重,时而出现肢体震颤,有家族史。综合CT检查,诊断为“遗传性小脑萎缩”。曾用中西医药治疗,不能控制病情发展。诊时诉全身乏力,步履不稳,呈摇摆状,语言謇涩,神情呆板,反应迟钝,全身肌肉僵硬,关节活动困难,伸屈受限,腰部下坠,头晕重难举,食欲一般,口干喜饮,二便调,月经量少,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
宜滋补肝肾、化瘀通督,佐潜镇熄风。药用:
每日1次,水煎内服。
服药1月,步履较前平稳,全身肌肉僵硬好转,语言较前流畅,仍感乏力腰痛,夜寐失眠,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治宜滋补肝肾、益气活血,佐以镇静安神。药用:
服药2个月,整体情况明显好转,仅感右下肢稍僵硬,消瘦,舌淡红体胖大,苔薄白,脉细,续上方稍加减,服药2个月,随访诸症消失,能从事正常工作。
小脑萎缩目前西医缺乏有效治疗。本病中医按“痿证”辨证论治,虽发病有肺热伤津、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致痿之分,然以肝肾精血亏虚多见。盖肝主一身之筋膜,肝精充足,筋膜得到充分滋养,则肢体运动自如;肾主一身之骨骼,通脑,肾精充则骨坚脑聪,若肝肾阴液亏虚,上不荣脑,则头脑自持失灵,语言謇涩,外不能灌溉四肢,筋脉失养,则痿废不用;肝为风木之脏,赖肾水以涵养,真阴耗伤,水不涵木,则虚风内动。何秀山说:“血虚生风者,非真风也,实因血不养筋”。表现语言謇涩,步履不稳,肌肉硬强,肢体震颤等。吕氏宗叶天士治痿经验,强调肝肾肺胃在发病和治疗中的影响,尤重视肝肾精血的作用,对精血内夺、奇脉少气而成痿者,以填补精髓为主。故常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督作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法则。
例1为肝肾精血亏损,经脉瘀滞,未能通贯,筋骨失于营养,脉络失于濡润,肢体则痿废不用。方用淡大芸、菟丝子、首乌、狗脊、白芍、续断、鹿角、龟板滋肝肾,生精髓,强筋骨;茯苓、山药滋养脾胃之阴,使土润以养肺滋肾,阴平阳秘;当归、桃仁,滋补肝肾,祛瘀通络;桑枝、苡仁、木瓜,通利关节,舒筋活络。由于抓住了主要矛盾,沉疴之疾,短期即见成效。
例2为产后出血过多,气血耗损而致血脉瘀阻,气血凝塞,筋脉失养;上不能荣养高巅,则脑髓失养,下不能滋润肝肾、四肢百骸,则肌肉痿废不用。方用白芍、大芸、生地、山萸肉、狗脊、骨碎补、鹿角霜、龟板、麦冬益血生精,滋补肝肾;当归、桃仁、土鳖虫活血通络,煅龙牡潜镇熄风,方药对证,病情很快见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