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是构成人体脏腑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充则生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精亏则生命力减弱,适应能力及抗病能力减退。
神指精神意识活动。神能主导和协调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故神旺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生,神去则死。以下分别叙述精的病机、神的病机。
一、精的病机有以下几方面。
1.阴精不足:精、血、津液等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物质,都可以概括在阴精的范围内。若由于饮食失调,水谷精微缺乏;劳烦过度,情志过极,伤耗阴精;以及大病久病,脏腑气化功能不足,均会导致阴精不足,以致脏精亏虚,失于濡养而形成疾病。《灵枢·本神》说:“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各个脏腑阴精不足的具体病机及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可见“脏腑病机”条。阴精不足的严重情况,也称为精绝、精脱、精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即指阴精亏损、阳气亢盛而导致昏厥。《灵枢·决气》“精脱者耳聋”及《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则是阴精不足而使视、听功能失常。
2.精气夺失:精气泛指生命的精微物质及其功能,精是气的物质基础,而气又是精的活力体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类经·十三卷》对此解释说:“亟,即气也。观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即此藏精气之谓。”《灵枢·本神》又说:“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可知,精盈则气盛,精亏则气衰。精与气互相滋生,精气充足则神气健旺,人体处于健康状态,精气夺失,就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人体精气的过度耗损,以致阴精亏虚,正气不足,表现神疲体倦、心悸气短、自汗或盗汗、面色少华、脉细弱或细数等虚证证候。
3.精血亏虚:精与血都是由中焦脾胃所消化摄取的水谷精微化生而成,故称“精血同源”。
精充则血盈,精亏则血虚。《类经·藏象类》“精充则血足而发盛”,以及《诸病源候论·虚劳诸候》“精者,血之所成也”,《血证论·男女异同论》“男子精薄,即为血虚”等,分别谈到了精可以生血及精由血成的精血互相滋生的关系。由于肾藏精,肝藏血,所以精血亏虚常主要表现肝肾亏虚的证候,如眩晕耳鸣、视物昏花、发脱齿摇、筋惕肉、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等症,需要给予填补精血的治疗。
4.失精:包括遗精、滑精。正如《景岳全书·遗精》说:“遗精、滑精总皆失精之病。”成年未婚之男子,或婚后夫妻分居,而一月遗精一二次,属生理现象,故《景岳全书·遗精》说:“有壮年气盛,久节房欲而遗精者,此满而溢者也。”次数频繁的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自出,即属生殖之精的病变。失精的病机主要有精室被扰及精关不固两类。劳神过度,心火亢盛,或湿热之邪蕴结下焦,以致精室被扰,久病体虚,房劳过度,以致肾气不足,精关不固,均会导致遗精、滑精。
由各种病机所致的遗精、滑精各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由于失精,常表现头昏、失眠、精神萎靡、腰腿酸软等肾精不足,失于濡养的症状。
二、神的病机神指精神意识活动。
广义的神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盛衰情况的综合反映。神的状况,可以通过观察了解机体的形体动静、意识状态、面部表情、语言气息、临床症状以及脉象等而综合得知。它对于判断正气盛衰、疾病轻重及预后良恶有重要意义。以下论述神衰、神乱、神昏、失神等几种神的病机。
1.神衰:神以精、气、血为其物质基础,故《灵枢·平人绝谷》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气血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张景岳正确地概述了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他在《类经·摄生类》说:“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精、气、血充盛则神旺。在疾病过程中,若患者两眼灵活,明亮有神,鉴识精明,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言语清晰,即是“有神”或“得神”;而脉象和缓有力则为脉“有神”的表现。有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精、气、血不足则神衰,表现神情倦怠、短气乏力、目光少神、语声低弱、反应缓慢、面色淡白或萎黄、脉弱无力,为疾病较重之象。
2.神乱:由于忧思忿怒,情志怫郁,痰浊内生,瘀血阻滞,或心肝火旺等因素,上扰心神,蒙闭心窍,以致神志逆乱。《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调经论》说:“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神乱的病机最多见于癫狂病,表现神志痴呆、语无伦次、时笑时哭、不知秽洁,或狂乱无知,詈骂叫号,不避亲疏,或毁物伤人,逾垣上屋等症。感受湿热病邪,热入营血,热扰心神,也会引起神乱而见躁扰不安、谵语、甚或如狂发狂等症。
3.神烦:临床表现为胸中郁烦不安。其证有寒热虚实之别,但以热扰心神,以致神烦不安者为多。如《张氏医通·烦躁》说:“气乱于心则烦”,“盖烦者,胸中烦,为内热也。”《杂病源流犀烛·烦躁健忘源流》说:“烦躁,心经热,火病也。内热心烦曰烦,故烦者,但心中郁烦也。”外感、内伤的多种疾病均会导致神烦。外感之神烦,常与躁同时并见,除胸中郁烦不安外,尚见手足躁扰不宁。内伤杂病则多单见神烦,且多由津血不足或阴虚火旺所致。如《罗氏会约医镜·论怔忡惊悸恐惧健忘》说:“烦躁者,心中扰乱不宁也,或病后劳后,津液干涸,荣血不足;或肾水下竭,心火上炎,故虚热为烦。”4神昏:神志昏迷不清或全然不知。其病机主要分虚实两类,由于邪热、痰浊、风阳、瘀血等阻蔽清窍,神识被蒙而神昏者属实;由于失血过多,正气亏耗,阴阳衰竭,清窍失养,心神耗散而神昏者属虚。在临床上,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者相当多见。多种外感或内伤疾病,诸如温热病、疫毒痢、瘴疟及中风、厥证、痫证、消渴、癃闭、鼓胀等疾病的严重阶段,都会因邪阻神明或心神耗散而导致神昏。
5.失神:《灵枢·天年》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失神是各种疾病垂危阶段的病机,可由于正气极度虚衰或邪气极度亢盛所致。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神的状况,充分反映机体的正气盛衰,疾病的正邪消长。故《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夫神气者元气也。元气完固则精神昌盛,若元气微虚则神气微去,元气太虚则神气全去,神去则机息矣,可不畏哉。”在疾病过程中,若见目光晦暗、瞳神呆滞、形羸色败、喘急异常、泄泻不止,或神识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无知、眼闭口开、撒手遗尿等症,均属失神的具体表现。所以失神是神去欲亡、疾病垂危、预后严重的病机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