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邪常与痰、气滞、瘀血等合而为病,或兼挟风、寒、热者等邪,无论是由湿生病,还是因病生湿,湿邪的特点均是粘滞留恋。湿病治则有如下数种:补脾利湿:适用于脾虚生湿病证,常用方为参苓白术散,兼内寒者用理中汤,兼里热者用资生健脾丸,兼痰饮者用六君子汤。
苦温燥湿:又称行气燥湿,适用于湿困脾胃,阻遏气机之湿滞,方取平胃散。《本草正义》载,苍术“脾家郁湿……最为必须之品”,脾湿内阻,易致气机不畅,故必辅行气之品,此即“气化湿亦化”之理。厚朴、陈皮既能苦温燥湿,又能行气。此外,半夏为治湿痰之要药,宜于苦温燥湿方中合用。
芳香化湿:又称化湿辟秽,适用于四时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尤其是夏季感受寒湿秽浊,肠胃不和者。方选藿香正气散、甘露消毒丹,前者具表里双解之能,偏于芳香化湿辟秽;后者重在燥湿行气,多治湿阻脾胃之证。
祛风胜湿:亦称宣散湿邪,适用于治疗风湿表证,方用羌活胜湿汤。所谓“风能胜湿”,“如物之湿,风吹则干”。《医方考》载:“柴胡、羌活、苍术、防风、升麻……皆味辛而气清,风药也,亦升药也,故可以胜湿,可以升阳”。
利水渗湿:又称利尿法,甘淡渗湿法,适用于湿温、湿热、黄疸、水肿、淋症等。方选五苓散、五皮饮等。本法能助三焦气化,通利水道,以渗利水湿见长,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即谓此而言。
攻逐水湿:适用于水湿泛滥之证,如悬饮、水肿、臌胀等病证属实者。方选十枣汤、疏凿饮子、臌胀消水丹等。湿之与水,异名同类,同为水津代谢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本法根据《金匮要略》“有水者可下之”的原则而立,所用之主要药物均为峻烈有毒之品,具有攻逐水湿,通利二便之长,长于治疗胸腹积水。
清热祛湿:又称清化湿热,适用于湿热互结之证,常用治湿温、暑湿、泄泻、黄疸等。方选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等。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热一旦蕴结,很难分解,只宜分消湿热,缓缓除之。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说:“湿热证清热不难,化湿较难……我主张在清化的治则上侧重化湿,使湿去而热无所依,自然易解。”温化寒湿:亦称温阳化湿或温阳利湿,适用于阳虚寒盛,脾虚生湿之证,常治痰饮、肾着等病。方选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寒湿俱为阴邪,二邪侵犯机体,最易损伤阳气,故以温阳祛寒药为主,治阳虚寒盛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