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某,女,39岁,本院职工。
初诊日期:1988年6月4日,病历号:052219。
患者于5月因过度劳累又受了寒凉,即感进食吞咽困难,伴有说话声音改变、鼻音重、无喉音、饮水时呛咳。并感咽中有物梗塞不能咽下,亦不能吐出、恶心。右面颊紧皱,无发热及疼痛。
喉科检查:下咽喉会厌可运动,右侧梨状窝变浅,少许唾液潴留,右侧皲裂固定,右声带固定于正中位,声带光滑。左侧声带运动好、左梨状窝正常。诊为突发声带麻痹(右)、迷走神经运动障碍。
神经内科检查,诊为声带麻痹。次日不能吞咽,饮水时则水从鼻孔流出,并有呛咳。耳鼻喉科检查见:右声带麻痹,软腭右侧下垂、上提功能差,右侧咽反射迟钝。诊断为球麻痹(右)。X线钡餐检查,诊断:咽部功能障碍。神经内科诊断为球麻痹。经核磁共振及X线拍片检查,均未查出器质性病变。曾用西药、针灸治疗近一周,病情不见好转,6月4日来中医内科请焦氏诊治。
望其神情恐慌,舌苔薄白。闻其说话声浊不清。诉吞咽困难、饮水从鼻孔出。诊其脉象略滑。四诊合参,诊为风寒束闭,肺胃气逆。治以宣肺开窍,和胃降逆,方拟麻杏二三汤合旋复代赭汤加减:
生麻黄10克、杏仁10克、桔梗6克、旋复花10克(布包)、生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克、苏叶10克(后下)、炒苏子10克、苏梗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蝉衣15克、天竺黄10克、生甘草5克、胖大海5克、炒黄芩10克、山豆根5克。
3剂水煎服。
6月7日诊:语声较前略清晰,诉咽干,仍吞咽困难、饮水发呛、不咳,舌苔薄白,脉象滑细略沉。守原方加减。处方如下:麻黄10克、桔梗6克、荆芥10克、薄荷5克(后下)、旋复花10克(布包)、半夏10克、生赭石30克(先煎)、苏子梗各10克、茯苓18克、连翘15克、羌活9克、全蝎9克、白僵蚕10克、刀豆子10克、石莲子10克、生地15克。4剂水煎服。
6月11日诊:吞咽有好转,已能小口喝水(大口喝水仍呛),自觉心慌、腿软、出汗。苔薄白、脉沉略细。上方去薄荷,加珍珠母30克(先煎)、川断15克。7剂,水煎服。
6月28日诊:已能进食,吞咽逐渐恢复正常,喝水不发呛,但进固体食物时,仍有梗阻感。
口唇及舌前部发紧,脉沉细略滑,舌苔薄白。上方加白芷10克、木通6克。7剂。
7月5日诊:吞咽无异常,纳食佳。唯感咽部似有痰欲咳出、舌苔薄白,左脉沉细,右脉沉滑略细。6月30日耳鼻喉科检查,发声及吞咽均已好转,右声带已恢复活动,咽反射亦已恢复。上方去木通、刀豆子,加厚朴10克、香附10克。7剂,水煎服。
8月16日诊:停止治疗已一个月,吞咽正常。阴天虽感咽部发紧不适,但饮水不呛,饮食正常。近来尿黄,偶有淋沥之感,舌苔薄白,脉沉细,右尺弱。上方生地改生熟地各15克,加桂枝9克。7剂,水煎服。
服完药后4个月追访,一直上班工作,饮食正常,吞咽功能良好,惟雨阴天时,偶感咽部不适,但无功能障碍。
评析《灵枢·经脉篇》说:胃脉“循喉咙入缺盆”,肺脉“从肺系横出腋下”(李念莪说:肺系,喉咙也),故喉咙为肺胃之门户。《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甘药。”甘药者,调理脾胃之意。今患者因操劳过度,有伤脾胃,胃气滞而不行,又受寒凉,肺气束闭,因而肺胃气逆。胃气上逆,故食不能咽下;肺失肃降,故饮水从鼻孔出,呛咳,声音重浊。痰阻咽喉之间,不能咯出,亦不能咽下。脉见滑象,是肺胃之气逆乱,升降失职,故痰聚不除。胃脉行于面颊,因受凉而络脉束闭,故见右面颊发紧。因而治以宣肺开窍、和胃降逆,选用麻杏二三汤加桔梗以宣肺、化痰、降气;旋复代赭汤镇降和胃,并加苏叶助麻黄而宣肺、助苏梗而和胃;菖蒲、远志开九窍;蝉衣宣肺出声;黄芩清肺胃之热;天竺黄清心胸热痰;山豆根、胖大海清润咽喉。二诊后加刀豆子、石莲子降胃气、开口噤;羌活、全蝎,祛风止痉(称“转舌散”),并配白僵蚕增强祛风、化痰、散结以疏利舌本;加生地益肾生津而润肺;加白芷入阳明经,芳香开窍;木通引湿热下行、以利吞咽。基本痊愈后,去掉刀豆子、木通之苦降,加理气疏肝之品而收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