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某某,男,30岁,工人。病历号:69359。
初诊日期:1962年4月5日。
病史摘要:
1958年6月患肝炎。1961年8月因痢疾住入北京某医院,发现肝大,肝功能异常,诊为早期肝硬化。出院后,虽经治疗,但肝功能一直不正常,肝大不消。近来因病情加重,特来就诊。
现症:胃脘胀满,两胁胀痛,有时刺痛,左侧较重;胃脘部有一大积块,如覆盘(肝大);腹鸣、便溏,一日两行;两眼眶疼痛,经常鼻衄,周身倦怠乏力,脊柱上半段疼痛;午后五心烦热,夜难入睡,多梦;面色晦暗,舌质边、尖绛红,苔白,右脉弦滑、左脉弦。查体:心肺(-);肝大,横径(左肋弓下缘和左胸骨旁线交点处与右肋弓下缘和右乳中线交点处)12.5cm,竖径(剑突下正中线)8cm,质较硬,表面光滑,压痛(±);脾未触;腹水征(-)。肝功能化验:血清蛋白总量7.20,白蛋白3.85,球蛋白3.35。麝浊20单位,麝絮(++++),谷丙转氨酶290单位。
辨证:肝脏肿大,与前人所载“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的论述一致,故诊为“痞气”积块。再据两胁胀痛,有时刺痛,兼见左手脉弦,知为肝经气血郁滞。肝郁犯脾,故见胃胀、腹鸣、便溏;脾胃气血痰食久滞不化,故胃脘处形成积块如覆盘;阳明之脉经眉棱骨近处而过,胃脘有积块,经气运行失畅,故目眶疼痛,右脉弦滑。中焦受克,运化欠佳,气血生化不足;又久病入血,致血虚内热,故经常鼻衄,午后五心烦热,舌质红绛,面色晦暗。正气渐虚,而现身倦乏力,脊柱疼痛等象。综观脉症,辨为肝郁犯脾,久生痞气积块之证。
论治:痞气为年积月累而成,非旦夕可去,若攻之太急,则反伤正气,其积愈痼。今先调肝和中,佐以软坚化积,疏达气血,使积块渐消。
处方:
生石决明15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焦神曲12克、夏枯草9克、炙鳖甲15克(先煎)、地骨皮9克、银柴胡9克、乌贼骨9克、茜草根9克、三棱4.5克、莪术4.5克、海藻6克。
方解:本方以生石决明、生牡蛎平肝潜阳,抑肝以利脾;以神曲助消化,健运中焦;以银柴胡、地骨皮清虚热,疏利肝胆以退午后烦热;以乌贼骨、茜草根和血祛瘀,鳖甲、夏枯草、海藻软坚散结,少佐三棱、莪术以消积块。
4月12日诊:上方服6剂,症状减轻,仍以原方稍事加减,又服20剂。其间曾使用过香附、枳壳、赤白芍、山楂核等。同时加服“烂积丸”(北京中成药,其组成是:黑丑、山楂、陈皮、枳实、青皮、大黄、莪术、三棱、槟榔、红曲,醋和水泛为小丸),每日两次,每次3克,晨起及睡前各一次,白开水送服。
5月5日诊:续用上方加重健脾和胃之品,再服20剂,此后自觉症状日渐减轻,肝功能化验各项均有好转,肝大缩小,横径11cm,竖径6cm(横径渐向右缩,竖径渐向上缩)。但“烂积丸”过于克伐,不适宜久服、单服,故改用“痞气丸”随证加减,配制丸药长服。其处方如下:川黄连15克、厚朴9克、吴萸4.5克、白术6克、黄芩6克、茵陈9克、茜草根3克、炮姜4.5克、砂仁3克、人参3克、茯苓4.5克、泽泻3克、制川乌2.4克、川椒2.4克、巴豆霜1克、莪术6克、三棱6克、皂角3克、海藻6克、大腹皮6克、昆布6克、生牡蛎9克、焦神曲9克、枳实7.5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克。每日2次,每次1~2丸。配制丸药期间,仍服前述汤药方。
6月16日诊:上述丸药方去大腹皮、川椒、川乌,加山楂核、红花、木通,制丸药续服。9月7日复诊,服药已百余日,食纳增加,精神、面色明显好转,唯偶感腹胀,偶有鼻衄发生,有时背部微痛,舌苔尚白,脉略弦。肝功能:血清总蛋白6.8,白蛋白4.06,球蛋白2.74,麝浊9单位,麝絮+++,谷丙转氨酶141单位(130单位以下为正常)。肝脏再见缩小,横径9cm,竖径4cm。
再加减前方,配制丸药续服。处方如下:川黄连30克、厚朴15克、白术9克、枳实30克、人参9克、黄芩18克、茵陈24克、茜草根15克、砂仁6克、茯苓18克、三棱27克、莪术27克、皂刺7.5克、生牡蛎24克、昆布15克、焦神曲30克、炮山甲15克、槟榔15克、红花15克、香附21克、巴豆霜1.2克、山楂核15克、乌贼骨15克、桂枝12克、泽泻12克、木通6克、炙鳖甲15克,制法、服法相同。
12月20日诊:精神好,无病容,鼻衄止。但尚感腰酸,故于原方去木通,加杜仲21克、牛膝12克,仍制成丸药续服。
1963年8月6日复诊:面色光润,舌红转淡,舌苔白厚已退,脉象和缓,无明显症状。肝功能恢复正常,肝大明显缩小,横径7.2cm,竖径3.1cm。遵“大积大聚,衰其大半乃止”的原则,宜调理中焦,健运脾胃,其所余积块自能逐渐消散,故加服香砂养胃丸(由党参、白术、茯苓、香附、砂仁、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木香、山楂、神曲、麦芽、藿香、莱菔子、枳壳、半夏曲组成),每服6克,一日2次。待痞气丸服完后,单服本方2~3周。
9月10日诊:无自觉症状,精神好,体力佳,积块变软,并继续缩小。肝功能检查:血清总蛋白正常,麝浊5单位,麝絮(+),谷丙转氨酶124单位。嘱服完上述丸药后即可停药,休息一、二周,试上半班。
此后多次追访,已全日工作多年,能胜任一般体力劳动,未有不适,肝病未再复发。
评析《难经·五十六难》云:“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脚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本例脾大,实为肝之积,故诊为痞气。痞气乃成年累月而成,非朝夕可去,故先拟调肝和中为主,意在调畅气机,疏利气血,健运脾胃。盖人体气血贵乎流畅,脾胃中气贵乎斡旋,为软坚消积奠定了基础,故二诊后增服“烂积丸”以消积块。但烂积丸克伐太过,不宜单服久服,后又改用“痞气丸”加减,制成丸剂,小剂量长期服用,最后以香砂养胃丸收功。
本例治疗特点始终不离肝脾二经,但前期以调肝为主,后期以理脾为重,此为其一。其二,唯恐伤正,不求强攻,但取缓图,故以丸药为主,小量长服。如《医镜》所言:“惟丸子入胃,徐徐而化,径至所患之处潜消嘿(同默)夺,日渐损削,其块自小。亦不宜消尽其块,假如鸡卵大者,消至如弹丸即止,不必再服。”其三,调养中气是本例治疗始终不易之法。盖脾胃中气乃后天之本,中气健运,斡旋上下,气血流畅,气郁、血瘀、湿阻无不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