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无“高血压”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可分属于“眩晕”、“头痛”、“失眠”等病证之中。
焦氏认为本病之病因病机,系肝、肾、心、脾正气虚为本,风、痰、气、火等邪气盛为标,标本互为因果,风痰气火相兼为害。从本虚来看,以肝阴不足、心脾两虚,及肾虚较为常见。肝阴不足则肝阳上亢,可致肝风内动,风阳上扰;心脾两虚则血不荣上,气血不能奉养于脑,肾虚髓海不足,则可致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脾虚中焦不化,清阳不升,可致痰浊上犯,即“无痰不作眩”之谓。从标实来看,由于以情志失调,如过喜、暴怒、忧思、惊恐等,皆可伤及肝、肾、脾,导致化火、生风、夹痰上扰,或肝阳过亢,或心火暴怒等;由于饮食不节伤害脾胃,致使中运不健,则成为生痰之源。但标本不能截然分开,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证候中又有主次先后之分,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又可互相转化。焦氏指出,一般来说,在疾病初起阶段,或青壮年患者,常表现为邪盛、肝旺,以标实为主,在中期由于邪正斗争、标本转化等关系,又可出现正虚邪实、本虚标实,或上盛下虚等证。阴虚阳旺证是此期最常见的证候。后期则可出现阴阳俱虚、气血俱败之象。故主张早期治疗。须知症状为标,病因为本,所以高血压病之血压升高和其它自觉症状都是临床表现,是病之“标”,而导致产生自觉症状和血压升高,以及引起脉象、舌象、气色等出现异常为内脏阴阳盛衰和失调是病之“本”。所以诊治高血压病,着眼点应在于调整人体内部阴阳的失调,而不是专事降压。但这并不排除标实证急之时,必须先治其标,然后再酌情治其正虚的一面。至于主次标本,比重多少,缓急轻重,都须分辨清楚,立法组方,必须权衡准确,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颇多,须详细辨证,焦氏归纳为以下四种:
一、肝阳上亢
症状:头痛、头晕、头胀、目赤、面红、急躁易怒、口苦、便秘、尿黄赤、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予以苦寒直折、凉血泻火、平肝熄风,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山栀、夏枯草、生赭石、泽泻、车前子、草决明、苦丁茶、白蒺藜、赤芍、生大黄)。若肝火旺者,重用龙胆草、黄芩、山栀、生赭石、泽泻;若兼气郁者,去赤芍、车前子,加香附、青皮、厚朴、郁金、白梅花;若兼阴虚者,去山栀、车前子、大黄,加生白芍、生地、元参、生石决明。
二、阴虚肝旺症状:
头晕目花、头重脚轻,或偏头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或面部阵阵轰热,或两手颤抖,下午手心发热,午后及夜间口干,舌质红、苔薄白、薄黄或无苔,脉细数。予以养阴潜阳,柔肝熄风,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生地、生白芍、元参、生石决明、生牡蛎、生赭石、天麻、钩藤、桑寄生、牛膝、夏枯草、菊花)。若尺脉沉弱、腰膝酸软者,去夏枯草、菊花,加何首乌、女贞子、地骨皮;若头晕目眩、头重脚轻明显、两足无根者,去元参、菊花,加灵磁石(先下)、山萸肉、杜仲、泽泻。
三、肾精亏虚症状:
头晕目花、头部空痛、脑转耳鸣、记忆减退、腰膝酸软、精神萎靡、不能耐劳、舌质红、脉沉细、两尺弱。本着“欲荣其上,必灌其根”,予以滋肾填精,养肝熄风,方选杞菊地黄汤加减(生地、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枸杞子、菊花、潼蒺藜、白蒺藜、牛膝、钩藤、桑寄生)。若偏于肾阴虚者,兼见五心烦热、口渴梦遗、脉细数,酌加地骨皮、秦艽、鳖甲、龟板胶;若偏于肾阳虚者,兼见畏寒阳痿、腰以下发凉、足畏冷、两腿无根、舌质淡、尺脉缓弱,酌加肉桂、紫河车粉(分冲)、淫羊藿、沉香粉(分冲),妇女更年期高血压,表现为阴阳俱虚者,既有五心烦热,面部轰热,烦躁,脉细等阴虚证;又有畏冷足寒,腰膝酸痛,喜暖等阳虚证,可用二仙汤加减(仙茅、仙灵脾、当归、巴戟天、黄柏、知母、牛膝、生地、熟地、桑寄生等),可酌加生牡蛎、珍珠母等。
四、痰浊上犯症状:
头胀、头重,如裹如蒙,眩晕且痛,胸膈满闷,呕恶痰涎,少食多寐,舌苔白腻、脉弦滑。
予以化痰降浊,调肝健脾,方选旋赭涤痰汤加减(旋复花、生代赭石、半夏、橘红、枳实、竹茹、茯苓、黄芩、槟榔、瓜蒌、南星、天麻、钩藤)。若便溏、迟消、倒饱、脉濡者,去枳实、黄芩、瓜蒌,加白术、草蔻、炒苡米;若痰郁化火者,去半夏加竹沥,改南星为胆星;若痰浊流注经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言语謇涩者,可酌加菖蒲、郁金、桑枝、丝瓜络、地龙,改南星为胆星。
以上四种证候常混合兼见,又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故临证必须灵活运用。
焦氏治疗高血压病,对顽固的头痛、偏头痛,常在辨证论治的应证方剂内,加用一些荆芥或芥穗(病情较轻者用荆芥,重者用芥穗),往往取得良效。认为荆芥(芥穗)可兼入血分(头痛久者,多与血分有关),可引药力上达头部而发挥效果(风药上达);可疏散风邪、清头目而治头痛、头旋、目眩,使头部气血流畅不滞则疼痛可减。对属于肝阳旺的高血压病,常在辨证论治的方剂中,加用泽泻或与地骨皮同用。因为泽泻能泻肝肾湿热、郁火,并能起阴气以召上亢之阳复返于下。肝经郁热不解者,又常有肾经虚热上浮,故又配地骨皮清热益肾,二药合用肝肾兼顾,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