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冬藏”话进补

我国民间历来有着数九寒冬吃补药的传统习惯。祖国医学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生长的规律。人体在春夏季节里,活动较多,消耗明显,易于出汗,营养不易吸收与储藏。秋冬之际,人体像万物一样处于秋收冬藏的情况下,机体活动及出汗明显减少,营养物质易于吸收和储藏。在这个季节服补药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在与疾病、衰老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然而,补药的种类较多,其性味归经功效各不相同,使用补药也应该对“证”下药,否则,就适得其反。

首先,应根据自身的体质类型适当选用补药。人群大约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体质,一种称为水毒型体质,即中医学称为阳虚湿盛型者,表现为多肥胖,面色苍白,面目四肢浮肿,食量小,四肢乏力,怕冷多汗,喜静怕动,精神委顿等特点,实质上是机体组织机能呈低下或抑制状态,宜选用红参、鹿茸、牛鞭、全鹿丸、桂附八味等温性药物以鼓舞机体阳气;另一种为筋骨型,即中医学称为阴虚火旺者,此类人多消瘦,表现为面色发黄或两颧潮红,四肢瘦削,咽干口燥,喜动少静,易于激动或发怒,其实质是机体物质基础不足而功能相对亢进的状态,宜选用银耳、阿胶、蜂蜜、龟板胶、西洋参、知柏地黄丸等凉性补药以滋养阴液。如违反体质规则,则出现不良后果。如阴虚火旺者误服红参、鹿茸等温补之品,则出现牙龈肿痛,口舌破溃,牙龈和鼻子出血,如果原有高血压、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痔疮等就会复发。而阳虚湿盛者误服阿胶、龟板胶等凉性补品,则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泻、口流清涎、畏寒加重、神疲乏力等,甚至会引起某些慢性病复发。以上违反了中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的治疗原则。

其次应根据五脏气血阴阳之不足适当选用进补之品。一般分为以下五类:心肺气虚者,宜选用人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五味子、茯神、枣仁等;心肺阴虚者,宜选用西洋参、麦冬、天冬、沙参、百合、生地、灵芝、燕窝、白木耳、贝母、梨等;心肝血虚者,宜选用阿胶、首乌、杞子、熟地、当归、龙眼肉、黄精、白芍、丹参、桑椹子,方如四物汤等;肝肾阴虚者,宜选用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龟板胶、甲鱼、乌梅肉、冬虫夏草、黄精,方如一贯煎、六味地黄丸、右归饮等;脾肾阳虚者,宜选用红参、黄芪、补骨脂、杜仲、干姜、附片、巴戟天、肉苁蓉、鹿茸、鹿角胶、牛鞭、海狗肾、海马、蛤蚧、胡桃肉、仙茅根、胡芦巴、川断、淫羊藿等。

最后,宜注意服用方法。剂型可根据各人特点或膏剂或丸剂或汤剂。汤剂中有单煎、烊化之不同,汤剂宜温,不宜过凉。服药时间,最好在饭前或饭后两小时左右进服,以免药物与食物混杂,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对于有胃肠疾病或消化不良者,可以加用助消化之品,如香砂六君子丸、二陈丸等,可防止服后腹胀、纳呆、大便稀薄等发生。使用补气之品时,忌用破气药物,如服用人参时忌服莱菔子、枳实、槟榔等,以免削减药效。同时,补药用量不宜过大,采取少量长服的原则,骤补往往难以取效。

掌握好以上方法,即可放心地于秋冬之际进补,以增强体质,战胜疾病,延年益寿。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勤求古训重视实践的中医内科学家高尔鑫》。徐文龙 卢业苗 董昌武 田松 整理
2
本条ID:14156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