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胃痞(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一、胃痞壅滞,主用通降,慎用开破

胃痞是指胃脘部痞塞满闷、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的一种病证。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表现胃痞的症状。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生理上,胃失和降,以降为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均可直接影响气机的通畅,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木郁不能疏土,可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脾不升清,胃不和降,则升降气机痞塞,或逆乱失常,导致气滞中满;脾胃不和,则木可侮之,使气机乖常而生痞满。其病因虽然复杂,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不节,喜进食热烫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烟酒,情志不节,郁思恼怒,素体虚弱,劳倦内伤或用药不当,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病理上,胃气壅滞,或肝胃气逆,或饮食停滞,或寒热错杂,或寒湿内聚,或湿热蕴结,或实热壅滞,腑气不通,或胃虚脾弱,气不畅运,均可导致胃痞的发生。治疗之时亦遵循理气通降为法则,具体用药时既要区分上焦、中焦、下焦和气滞所属脏腑,又要区别药性的寒热温凉。如病在上焦,用旋复花、广郁金、柴胡、降香等;病在中焦,选用陈皮、枳壳、香橼皮、佛手等;病在下焦,则选用乌药、小茴香、槟榔、川楝子等。病在肝经,多用柴胡、香附、梭罗子等;病在脾胃经,多选用陈皮、香橼皮、大腹皮等;病在肠道,则多选用木香、枳实、槟榔等。如需温而通滞,采用乌药、陈皮、木香、砂仁、苏梗、毕澄茄等;若需凉而通滞,则选用枳实、川楝子、槟榔、荷梗等。因胃痞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故治疗常先通后补,或通补兼施,做到补而不碍气机,调气而不伤正,慎用开破之品,如三棱、莪术等药。

二、痞兼痛,气血同病,调和气血

胃痞初起多见胃脘痞塞满闷,触之无形不痛,久之多兼有胀痛、灼痛,或刺痛。胃为多气多血之府,外邪内积,郁于其中,气血必受其阻。一般初起在气,日久病由气入血,导致气血同病。

气滞则血行不利,血行迟缓而形成血瘀。治疗采用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之法,药物可参照活血通降之金延香附汤和猬皮香虫汤加减化裁。

三、痞满壅塞,湿邪为犯,燥润相济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胃互为表里,相互影响,相互为用,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湿为阴邪,易首先犯脾,困阻脾胃,阻遏气机,影响脾胃升降功能,导致痞满的发生。

湿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外湿由外来湿邪入侵所引起,内湿则由脾虚而生。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运化失司,水谷不化精微,反为水湿。湿困于脾,反过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气更虚,二者互为因果。在辨证时必须分辨是以脾虚为主,还是以湿困为主。病变过程中,如素体脾胃虚寒者,则湿邪易于寒化,多损脾阳,而阴虚火旺或胃肠积热者则易于热化,多耗胃阴。但湿为阴邪,湿盛则阳微,湿从寒化是湿邪致病的主要发展趋势。治疗应以祛湿为主,但有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健脾化湿之分。热化者宜清热,寒化者宜温燥。

症见胃脘痞满,纳呆乏力,舌苔腻,脉濡滑者,宜芳香化湿为主,或佐以淡渗利湿、苦温燥湿,药用藿香、佩兰、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芦根、焦三仙等。口干不欲饮、苔白腻者,宜加苍术、厚朴、陈皮、清半夏等苦温燥湿之品;小便不利者,宜加茯苓、通草、车前子等淡渗之品;湿邪化热,湿热阻滞脾胃,气机不畅,症见胃脘痞满,纳呆乏力,口干口苦,大便粘滞不畅,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宜清热化湿,药用黄芩、黄连、清豆卷、滑石、藿香、佩兰、芦根、香橼皮、佛手、大腹皮、焦三仙等,大便干结者,加用枳实、全瓜蒌或酒军。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脾虚湿阻,气机不畅,症见脘腹胀闷,食后更甚,大便稀溏,苔薄腻,脉濡细,宜健脾化湿为主,药用扁豆、木香、砂仁、藿香、佩兰、生苡仁、茯苓、通草、枳壳、香橼皮、佛手等。脾阳不振,腹中振水声,加用肉桂、干姜等。然芳化、苦温、淡渗之品,均易伤阴,湿从热化,热又伤阴,故治湿的同时,董氏常加用芦根之类,生津而不留湿,养阴而不敛邪,燥润相济,而达到治疗目的。

四、痞满纳呆,脾胃同病,健脾益胃

食欲不振是胃痞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表现初起见胃脘痞满,食后加重,空腹时痞满减轻,后期餐前餐后胃脘痞满均甚,厌食纳呆。胃痞之初,食滞内停中脘,症见胃脘痞满而胀,厌食纳呆,嗳腐吞酸,大便泻出臭污如败卵等。治以消食导滞法,药用鸡内金、焦三仙、陈皮、清半夏、茯苓、莱菔子等。呕恶嗳腐者,加黄连、砂仁;大便稀溏者,加木香、砂仁、扁豆、炒白术。食滞内停,郁久化热,无形邪热与有形燥屎互结于内,出现腹胀而痛,大便干结难解,舌苔黄腻或黄燥焦黑,脉弦滑,当清热通腑,理气消胀,药用酒军、枳实、全瓜蒌、大腹子皮、香橼皮、佛手、黄连、黄芩、火麻仁、焦三仙、鸡内金等。药后大便仍不通者,加芒硝冲服;嗳气泛恶明显者,加陈皮、清半夏、竹茹。胃痞中后期出现厌食纳呆,董氏认为是病由胃及脾,属脾胃同病,当分清病位主次。病以脾为主者,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运化无力,不能“为胃行其津液”,饮食后加重脾脏负荷,脾气更惫,导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症见脘腹痞胀加重,纳化呆钝,或胀有坠感,平卧则舒,神倦乏力等,胃肠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发现胃张力低下,蠕动缓慢,排空延缓。治疗宜健脾益气,药用黄芪、党参、土炒白术、升麻、柴胡调整脾胃运化功能,加枳壳、陈皮等理气消胀,以提高胃肠蠕动功能。气虚下陷,坠胀较甚者,加干荷叶、葛根以升阳举陷。脾阳不振,受凉或生冷饮食痞满加重者,宜予高良姜、香附、毕澄茄、甘松、吴萸、木香、砂仁等温阳散寒,消胀除满。

病以胃为主者,胃阴不足,濡润失职,顺降功能失常,症见痞塞满闷,或隐痛,知饥不食,舌津少,脉细或细数。胃液分析,胃酸分泌功能低下,胃镜下胃粘膜变薄,颜色苍白,分泌物稀少。治宜养阴益胃,理气通降,药用沙参、麦冬、白芍、石斛等濡润胃府,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等理气通降。胃有郁火,胃脘灼热者,加丹皮、栀子、黄连清热泻火,口干、舌红等阴虚明显者,加用芦根、乌梅、玄参等。

五、久痞不愈,寒热错杂,辛开苦降

伤寒之痞,多为误下伤中,正虚邪陷所致。杂病之痞,多为久痞不愈,脾胃亏虚,寒湿内生,复因邪滞,郁而化热,寒热错杂而成痞证。胃属腑,脾属脏,胃为阳明,多实多热;脾为太阴,多虚多寒,胃痞病位在中焦脾胃,因此发病过程中易出现寒热错杂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胃脘痞满,灼热疼痛与腹中畏寒,遇凉则泻并见,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与腹部冷痛,肠鸣下利并见,辨证属于上热下寒,胃热肠寒,董氏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药用黄连、黄芩、清半夏、陈皮、干姜、太子参或党参、香橼皮、佛手、香附、甘草等。如口干苦、烧心明显,舌红苔黄腻,热偏重者,加黄连、栀子、竹茹等;若胃脘冷痛,遇寒则甚,寒偏重者,加良姜、肉桂、毕澄茄等;肠鸣下利者,则加扁豆、生苡仁、生姜、茯苓、炒白术等。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师古不泥的精诚大医董建华》。田海河 整理
2
本条ID:14145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