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治疗急腹症所采用的治法及方剂,有些早已为汉代医家所运用。如治疗肠梗阻的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大柴胡汤,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都是《伤寒》、《金匮》的方剂,可见汉代医家对急腹症的治疗已有一定效果的治法与方药,并对后世影响颇大。颠簸疗法治疗肠扭转,是近年来的一大发明。但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已用此法加捏脊疗法以治疗急腹症了。如《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第九》:“又方,使病人伏卧,一人跨上,两手抄举其腹,令病人自纵重,轻举抄之,令去床三尺许,便放之,如此二七度止。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头项乃止。未愈更为之。”足见祖国医药学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很值得我们去发掘、继承与发扬。现就个人的临床实践谈些经验体会。
一、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来势凶急,患者腹痛难忍,煎药费时,应先施针刺,在阑尾穴(足三里穴之下方压痛点是穴)用泻法深刺之(用一进三退的泻法),运针一二十分钟,接电针机半小时,再留针一小时。此时病人痛已大减。然后进大黄牡丹皮汤一剂,若3小时不泻下,可再煎一剂服之,意在必泻下,泻出物如黄泥或带红色,不忌。每天一剂,一般3天症状已消失,但仍宜服药3剂,以求根治。曾有人认为中医治疗复发率高,倒不如手术能根治,其实是未治彻底所致。故当症状消失,白细胞亦已正常,而患者舌苔仍白厚或脉仍数者,则应服至苔薄,脉不数才能停药。具体方法如下:
1.单纯性阑尾炎
(1)刺阑尾穴(双侧),手法如上述(一连3天,每天一次)。
(2)方药:生大黄9~15克(后下)、蒲公英15克、冬瓜仁30克、桃仁9~12克、丹皮9克、皂角刺12克、芒硝6~9克(冲服)。水煎服,每天一剂,重者一天两剂。
(3)治疗3天后,一般病者多已无自觉症状和腹部体征,可随证加减再服3剂。或用大黄四逆散(自拟方):生大黄9克(后下)、冬瓜仁30克、桃仁9克、柴胡9克、赤芍9克、枳壳6克、丹皮9克、甘草6克。若脾虚、气虚者,可加大枣或党参、黄芪之属,但不宜重用,以免滞邪。
2.阑尾脓肿
可按上法治疗,并加三黄散外敷。方法是用蜂蜜适量加水调匀,敷在阑尾脓肿处,药干即换,若药未干,可在12小时内将药取下搅拌一次再贴上,24小时后换药。
3.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
(1)针刺阑尾穴如前法。
(2)用地胆头90~100克,水煎约200毫升保留灌肠。
(3)外敷三黄散(如上法)。
(4)内服方药:生大黄12克(后下)、桃仁15克、冬瓜仁45克、银花30克、蒲公英18克、连翘30克、皂角刺15克。水煎服。每天1~2剂。
(5)症状消失后,可加减上方再服数天,以巩固疗效。最后用健脾法,如四君子汤合四逆散之类数剂,以作善后。
二、慢性阑尾炎
可用大黄牡丹皮汤:生大黄9克、丹皮9克、冬瓜仁30克、桃仁9克、芒硝6克。待疼痛发作时服3~5剂,如此停停服服,可以治愈。
若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则可按急性阑尾炎处理。方法同前。
三、胆道蛔虫
本病属中医“蛔厥”的范围。确诊后,可按下法顺序治疗:
1.选粗针针刺四缝穴,每穴捻转1分钟,并挤出水液或血点。同时给予葡萄糖滴注,患者多在输液后开始安静。
2.食醋30~50毫升微温服。如无食醋可用30%醋精稀释100倍,每服30~100毫升。
3.煎服胆蛔汤。本方是下乡巡回医疗时所拟,曾刊于1974年版《方剂学讲义》中,疗效尚好。本方有安蛔与驱蛔作用,是治疗本病的主方。
方药:乌梅12克、槟榔18克、使君子30克(打)、榧子30克(打)、苦楝根白皮15克、郁金12克。水煎服,每天1~2剂。
4.如患者出现发热,黄疸,可另加鸡骨草、柴胡、茵陈、郁金、大黄之属治之。
5.宜禁食1~2天。
四、胆囊炎与胆石症
中医无胆囊炎和胆石症之病名,但可根据胆囊炎与胆石症的证候辨证,得出治法。本病近似于中医文献所说的“结胸发黄”证,一般属于肝胆郁结兼湿热内蕴的一类疾患。如胆绞痛,是痛有定处不移,痛处近胁部属肝胆部位。此病常见为寒热往来,是少阳胆经病证的特征之一。
出现肠胃症状,则是肝气郁结侵犯脾胃,运化失常所致。由于湿浊停留,郁湿化热,而成“瘀热在里身必发黄”的黄疸。关于此病服药治疗的报道不少。如遵义医学院、天津南开医院等的排石汤,证明均有效。最近报道用服药加电针治疗,效果也不错。
个人认为,此证苦寒药不宜常用,否则易损伤脾胃,影响病人体质。特别是慢性炎症时期,过于苦寒攻下则有虚虚之弊,此时的治疗方法,应舒肝利胆排石兼予健脾活血。可常用以下方药:柴胡9克、太子参15克、金钱草30克、郁金12克、白芍15克、蒲黄6克、五灵脂6克、甘草3克。
热盛者去太子参加黄芩、栀子;湿盛者去太子参加茵陈、木通;大便秘结者去太子参加元明粉、枳壳或大黄;脾虚者加云苓、白术。上方可以多服,病人脾得健运,疼痛减少,饮食增加,身体自复。以后可以每月连服五六剂或每半月内连服四五剂,以防胆石停留引起复发。上方已治愈多人,其中有些是手术后疼痛一再复发,拟再进行手术治疗者。
五、尿路结石
尿路结石与中医的石淋证基本相同。本病往往引起急腹痛或肾绞痛之症状。中医认为此病的病机,是由于湿热下注,蕴蒸日久所致。治疗宜用利水通淋法。用方如八正散(车前子、木通、瞿麦、萹蓄、滑石、甘草、栀子、大黄)之属。单味药如金钱草已有很多报道,肯定有排石的作用,近人多用。邓氏不太赞成多服大剂清利湿热之药,原因是往往石未攻下而正气先伤,因而喜用导赤散加减。方药如下:金钱草30克、生地15克、广木香6克、海金砂3克(冲服)、小甘草3克、木通9克。此方有生地,能利水而不伤阴。若小便刺痛,可加小叶凤尾草24克。此外,琥珀末或砂牛末可与海金砂交替使用。砂牛与鸡内金有化石的作用,宜研末冲服。
对于肾绞痛或腹痛甚者,可当即用拔火罐法治疗,其效如桴鼓。痛在腰背者,罐口放在腰痛部痛点处(罐口余部偏于下方);痛在腹部者,罐放腹部。此法不仅能止痛,而且能使结石往下滑。曾治一病人,3次绞痛,拔罐3次后使结石落入膀胱。
此病虽因湿热所致,但有些病人因久服清利之剂,反见虚寒之象,此时的治法,则应更改。
有些属气虚的要在排石药中重用黄芪;有些肾阳虚的,则需附桂或附桂八味丸加金钱草、琥珀末之类治之。总之应辨证而加减化裁,不可执一。
六、肠套叠
此病多发生于体胖色白的婴儿。体胖色白形似健康,其实多属气虚体质,为气虚脾失健运,转枢逆乱所致。治疗方法为:
1.方药:旋复花5克、代赭石15克(先煎)、党参9克、炙甘草5克、生姜两片、大枣3枚、法夏9克。
上药慢火煎,服后半小时,继用下法。
2.用蜂蜜100毫升,加开水200毫升,待温度为37℃时,灌肠;与此同时,用梅花针叩击腹部肿块。曾治两例,一次即愈,效果甚佳。
七、蛔虫团梗阻
本症临床表现多为阵发性腹痛,多位于脐周,常兼吐蛔。腹部可扪到绳索状团块,但易改变形状和部位。
治疗可按以下疗法:
1.花生油或豆油30~40毫升,或用食醋30毫升,口服或胃管给药。
2.针四缝穴。用粗针,每穴入针后捻转1分钟左右。
3.上法治疗约1~3小时后,再服胆蛔汤以驱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