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新月异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中国传统医学的成长无疑是一大奇迹。它和以科学型为标志的西方医学有很大不同,是以思辩型或伦理型为重要特征而富有顽强生命力屹立于科学界的。传统中医学术中的理论精华当然不是从天而降的,它是在中国传统大文化土壤里经过实践的洗礼而成长的,作为人体二元调节理论的阴阳动态平衡论,现在已成为国内外不少学者接受的观点了。它以至于在著名的英文韦氏字典(Webster’s Dictionary)中也堂而皇之收入阴和阳即yin和yang这一对辞条。看来,这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影响西,而不是西影响中了,这和气(qi)及太极(taiji,前作taichi)的状况相类似。
中医传统阴阳理论是和“天人相应”即大宇宙(寰宇)和小宇宙(人身)相关的理论联系在一起的。有人认为这种思维源于易学,因为《易经·系辞上传》载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然后更有四象和八卦的衍生。对于阳爻“—”及阴爻“--”这一对象形,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明确认为这是象征雌雄、天地及阴阳的意思。但也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医学学术中的阴阳理论与易经无关。不管怎么说,中国传统医学强调在诊断、治疗、预防及养生中都要注重以阴阳和谐,功能调节思维为指导,和西方医学强调的更为直接的因果论思维大为不同。
不论称“太极图”也好,称“无极图”也好,称“阴阳鱼”也好,古典太极图的阴阳共处、相抱、相互联系、相反相成、相互为根及相互渗透的观点都是至为明确的。所以传统医学治疗学上便有“治阳顾阴”和“治阴顾阳”之说,阳虚证用助阳药太过会伤阴;阴虚证用滋阴药太过会损阳,这是客观存在的明白无误的现象。
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家,已故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邝安堃教授,在60年代首先在实验动物身上用挖空动物肾上腺皮质方法和结扎肾动脉方法分别造成类似临床阳虚和阴虚的模型,分别用肉桂、附子助阳药和六味地黄滋阴药得以反证,开创了“实验中医学”的科学新时代,功不可泯;可惜邝老在“文化大革命”浩劫时期颈脖上却被挂上“阴阳先生”黑牌,横加批斗,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7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在不同侧面证明阴阳学说的科学性,1973年美国生物化学家Goldberg认为环核苷酸珠双向调节可能可以解释阴阳学说的现象;1979年日本学者高岛文一指出,四肢的外侧面是交感神经占优势,四肢的内侧面是副交感神经占优势,有的日本临床家还以内窥镜胃粘膜色泽所见区别阳证阴证。而实际上人体中阴阳动态平衡的生理生化现象比比皆是,远不止这些,例如女性体内有男性激素,男性体内有女性激素;神经系统功能和内分泌调节昼(阳)夜(阴)节律变化规律等等,都甚具说服力。
以交泰丸命名的著名医方,对于神经衰弱病失眠效果很好,其理论实乃调节阴阳,方中仅二味药,以黄连清心火,以肉桂补下元,起到“水火既济”的功用。传统中医学说中的这一富有魅力的理论,既有文化价值,更有指导防治疾病的应用价值;养生学中有一句名言“动胜寒,静胜躁”,实际也是这个道理。
陈立夫先生说中医学术理论有“致广大”的特色,而西方医学则有“尽精微”的特点,尺长寸短,各有优势,所以,他主张“中西一元化”,加以发扬光大,这是一种“向后看是为了向前走”的理论。我近四年先后访问韩国三次,每次都对韩国国旗的太极标志和八卦中的四卦(乾坤离坎)标志很有感触,多次请教韩方朋友;我的一位来自韩国的博士研究生尹太英医师,他在汉城和我共同参加中韩传统医学研讨会后对我说,这国旗表达了尊重传统文化精神,表达了运动发展的信念,表达了安泰与平衡的思想,富有哲理,我以为这个解说不神秘,却较切合实际。至于在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看到的在红砖围墙上嵌有的太极阴阳图像,我想毫无疑问地是主人对东方文化传统的向往了。
马晓昌 林殷 秦淑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