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世界成人高血压发病率多超过10%,其转归也较严重,最终死于心脑血管病并发症者在60%~80%以上。陈氏倾多年之精力于高血压的中医药防治。他认为,高血压的中医辨证虽有阴虚阳亢、肝火亢盛、阴阳两虚等不同,分型也有肝热上冲、阴虚阳亢、怔忡型、肝风型、冲任不调型、中风等各异,但脏腑辨证多责之于肝肾,方药应用则不止于肝。从临床来看,肝肾确为高血压累及的主要脏器。其一,病人多因紧张焦虑,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而肝阳上亢,肝阳鸱张而成中风。其二,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阴不足,肝火内盛而肝阳上亢,均可成肝肾同病。病之本肝肾同病,阴阳失调;病之标风痰瘀血。
临床辨证治疗,阴虚肝旺型,用建瓴汤、大定风珠加减;肝热上冲型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肝肾两虚型用首乌延寿汤、六味地黄汤加减;怔忡型用天王补心丹、珍珠母丸化裁;肝风型选用天麻钩藤饮、羚羊汤化裁;中风型闭证用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脱证用独参汤、参附汤,醒后用小续命汤。妇女冲任不调型用当归芍药散、逍遥散化裁,也可用二仙汤。
在用药上,辨证归纳为十类:
(1)滋阴药,如玄参、白芍、知母等。(2)潜镇药,如石决明、牡蛎、珍珠母等。(3)清热药,如龙胆草、夏枯草、黄连、黄芩等。(4)补益肝肾药,如熟地、枸杞子、龟板等。(5)平肝熄风药,如天麻、钩藤、菊花、羚羊角等。(6)祛风通络药,如地龙、牛膝、秦艽、桑枝等。(7)养心安神药,如茯苓、夜交藤、酸枣仁等。(8)豁痰药,如半夏、南星、贝母、竹茹等。
(9)化瘀药,如川芎、桃仁、益母草、鸡血藤等。(10)温阳药,如杜仲、续断、仙茅、仙灵牌等。临床研究表明,辨病用药对轻度高血压降压效果好,改善症状也佳。虽然有人认为,高血压病势向上,风药不宜(如柴胡、防风、豨莶草等),恐有升提使病势不平,症状加剧,血压升高。但现代研究表明,这类“风药”对改善血管反应性有益,并无升高血压之虞。
经过复方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系统研究的方剂,机理较为明确,疗效也较可靠。常用的有天麻钩藤饮,针对头晕、肢麻、头重脚轻等为佳;二仙合剂(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黄柏、当归、知母)有一定降压作用,改善症状也佳,适宜于冲任不调及阴虚阳亢型高血压。六味地黄汤加味用于阴虚阳亢型;桂附地黄汤加味针对阴阳两虚或阳虚型的高血压患者,均是多用而有效的方剂。
小复方从降压方面入手也可选用。如:降压片(石决明、罗布麻叶、豨莶草、白芍、益母草、汉防己、寄生、丹参)、槐花饮(槐花、菊花、甘草)、复方降压片(醇提生地干浸膏、泽泻干膏、钩藤总碱)、压得平(三七、钩藤、茯苓、萝芙木总碱)、三石汤(生石决明、代赭石、灵磁石)、桑椹合剂(桑椹、牡蛎、钩藤)等。这类方剂与辨证方合用,临床更易发挥疗效。
经过单味临床治疗研究的许多单味药,同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效应和改善高血压症状的功效,单用或辨证治疗中加用,也为临床特色。现已明确有效的有汉防己甲素、葛根黄酮、钩藤、天麻、三七、臭梧桐、长春花、地龙酊、萝芙木、杜仲、牛膝、寄生、罗布麻、青木香、旱芹菜、延胡索乙素、野菊花、藜芦、青葙子、夏枯草等。
陈氏是最早对高血压病进行辨证分型的研究者之一。早在1959年就对高血压弦脉作过客观化观察研究,采用酒石酸钾纳压电晶体为换能器的压电式脉搏描记器,观察了168例高血压病弦脉,将弦脉分为三级,发现其病理波形主要发生在心室收缩晚期和舒张早期,其产生机理主要是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并与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或机体对该物质敏感性增高有关。
马晓昌 林殷 秦淑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