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不等于肝阳上亢

由于中、西医学术的相互影响,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有人常把中西两种不同的病证等同起来,把高血压病当作肝阳上亢就是其中之一。高血压病的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而肝阳上亢的常见症状也是头痛、头晕,二者有相同点,但也有不同点,二者之间决不能划等号。

其一,肝阳上亢可为高血压病的一种类型,但高血压病不一定都是肝阳上亢,而肝阳上亢也不一定就是高血压病。阳亢与血压升高的表现虽同,但阴阳失调的本质有异。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在高血压病中固然多见,而肾水亏、心火旺在高血压病中亦常发生,尤其多见于青壮年女性患者。

李某,女,42岁,高血压病4年,血压一般持续在195/133kPa左右,临床表现为头胀、头晕、耳鸣、面红、口干苦、头汗多,心烦、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月经先期量多、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先后用滋阴潜阳、凉肝熄风的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治疗3周,效果不明显。后来以心烦、心悸、失眠多梦为主证,水亏火旺,心肾不交为病因,用俞根初黄连阿胶汤加炒枣仁、夜交藤,服用3剂,症状明显减轻,血压始降。继服12剂,症状消失,血压恢复正常。

其二,阳虚阴乘,在高血压病中并非少见。尤其是年老体衰者,由于肾阳不足,脾阳不运,清阳不升,阴寒痰湿上乘所致的头痛、眩晕,在高血压病中屡见不鲜。

孙某,男,54岁,患高血压病12年,血压一般为234/156kPa,身高体胖,头晕头胀、面红目赤、多汗畏冷、心烦健忘、口干苦不欲饮、左侧上下肢麻木,下肢浮肿、夜尿清频,舌苔白厚,脉沉细缓。当时考虑,高血压多从肝治,头晕面红目赤又是肝阳上亢之象,给以镇肝熄风汤和建瓴汤皆不见效。又根据患者体胖、苔厚、脉细缓而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症状亦不见好转,血压始终不降。最后判定,面红目赤、口干苦,阳亢是假,畏寒、下肢浮肿、夜尿清频、口不渴,阴寒是真。试用真武汤加肉桂、泽泻、车前子。6剂后面色由红赤变为苍黄,目睛不红,血压下降。自觉服药舒适,继服30余剂,症状消失,血压降至195/117kPa。

其三,高血压病不一定都有头痛、头晕。属于阴阳两虚或阳亢日久的患者,血压往往较高,而临床症状常不明显,或仅有耳鸣、健忘、记忆力减退。例如某校一位外语女教师,20多年血压一直在286/169kPa,经各医院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病变,平时无任何不适的感觉,如果血压降至234/143kPa以下,反而出现头晕、眼花、神疲体倦、卧床不能工作。这类病人,大多始于“阴虚阳亢”,病变日久,机体本身“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由偏而盛,自身调整达到相对“阴平阳秘”,因而血压虽高,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对这类病证的防治,张景岳有很好的经验,他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

其治疗应首先考虑左归丸。

其四,血压不高,可见阴虚阳亢的病证。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消长是保持相对平衡的,如果“阴平阳秘”的生理关系被破坏,就会产生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倘若病变属于阴阳两虚而偏阴虚者,其临床症状往往比较明显,而血压升高的现象常不显著。

宋某,男,64岁,基础血压一般在169/96kPa,心梗后血压一直维持在143/85kPa。临床表现为经常口干、乏力、心慌、气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大便干、小便黄,时有头胀,舌红苔薄白,脉沉细数。诊断为气阴两虚,方药偏于人参、五味子、炙甘草补气,血压便升至169/104kPa,病人即有明显的头胀、头晕、头痛、恶心等肝阳上亢的症状。偏于生地、首乌、麦冬滋阴,即出现腹痛、便溏等阳虚阴寒的症状。最后归结于阴阳两虚偏于阴虚,用左归丸加减而收功。患者虽临床表现为阴虚阳亢,但其血压并不高。

总之,从中医的学术观点来看,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主要与脏腑阴阳失调、制约关系失常有关,决不能把高血压病和肝阳上亢等同起来。如果在高血压病的辨证中只重视阴虚阳亢的发生,而忽略阳虚阴盛的变化,把滋阴潜阳、凉肝熄风作为治疗高血压病的惟一方法,这样在施治中往往会得出“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效果不好”,或“中医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降低血压”的错误观点,这种观点主要是由于脱离了阴阳辨证的基本规律,单纯把肝阳上亢作为高血压病的病机来认识所造成的。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潜心于心血管病研究的周次清》。高洪春 周建国 整理
2
本条ID:14102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