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哮喘首重肺肾又应顾及心脾和气血痰瘀

哮喘病是以喘咳,憋闷,哮鸣有声,呼吸急促,严重时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中医称为哮证。由于哮必兼喘,所以称为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及喘息性支气管炎。

陈氏多年临床观察认为,哮喘发病的诱因以寒冷、感冒为最多见,其次为闻异味、油烟、劳累等;其病机主要为肺、肾、心脾虚损。盖肺主气,司呼吸,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机枢,如感受风寒之邪,或闻及异味、油烟等而引起肺之气机受阻,肃降失司,势必肺气上逆而喘息发憋,喘促日久,肺气必虚,以致气道不利,呼吸急促,喘憋,鼻翼煽动,甚则张口抬肩;心主血脉,若肺气受阻,气机不利,气滞则血瘀,则心脉瘀滞,故唇甲青紫,心慌气短,心阳外越而自汗出;肾主纳气,为元气之根,喘久及肾,肾气虚摄纳无权,气不归元,则气上逆迫肺,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能续,端坐呼吸难以平卧;肾为水火之脏,肾虚不能濡润脾土,而脾气亦虚,脾虚不能化湿,水湿不化,浊痰上逆,阻塞气道而为喘咳。故以肺、心、肾、脾虚为辨证要点。因此,治疗法则当以调补肺心肾脾,扶正祛邪为主。中医疾病学认为,在病因的作用下,使机体生理平衡失调,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中医对发病机理的基本认识。

哮喘病人常表现素体不足,病久体弱,即正气不足,是其突出特点,故以扶正为主,改善体质,是治疗哮喘病的主要治法。如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喘促篇》中说:“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未发时以扶正为主,即发时以攻邪为主。扶正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陈氏临床中认为:所谓“喘有宿根”即指过敏性哮喘而言。关于“未发时以扶正为主,即发时以攻邪为主”则认为哮喘发作期或病情严重时,不论新久均可用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的方法,此即寓防于治,寓治于防之意,可以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要注意调畅气机,化痰行瘀。肺肾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主要脏器,王孟英说:“肺受病,一身之气皆失顺降之机。”从临床哮喘病人症状来看,均有轻重不同程度的胸闷憋气,喉中有声,呼吸急促,唇甲青紫等,故调畅气机,肃降肺肾也是治疗哮喘病的重要一环。然痰瘀的生成均与气机不畅有密切关系,所以肃肺纳肾,补心脾之气,即寓有调畅气机,增强体质之意,并有化痰行瘀,改善微循环之效,以达到平喘的目的,此即扶正即所以祛邪之法也。

陈氏治疗哮喘的常用方剂是《内外伤辨惑论》之生脉饮为主,意在滋补肺肾心脾,益气滋阴。方中用太子参易人参以避其燥;麦门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方中妙用五味子以其酸温,入肺心肾,有敛肺、滋肾、养心阴之效。孙思邈称其“在上可滋源,在下则补肾”,实为补肺心肾之要药。乌梅酸温,入肺肾二经,可“收肺气”、“治久咳”、“纳气归元”,故佐生脉饮敛肺气,纳肾气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有抗菌和抗过敏的作用。苏子辛温入肺,降气定喘,止咳化痰;磁石咸寒入肾,镇养真阴,纳气平喘,二药同用,一阴一阳,一降一纳,使肺气得降,肾气得纳,且磁石可减苏子之辛燥,苏子可制磁石之咸寒,两者相互制约。陈氏认为磁石以煅者为佳,以防其咸寒重镇伤肾。地龙清热凉血祛风通络平喘,可缓解支气管痉挛而收平喘之效。桃仁活血行瘀,可改善肺的血液循环,改善气道通气量。地龙、桃仁同用,可化瘀通络,润燥滑肠,使下焦得通,肺气得畅,补而不滞。并喜用陈皮、半夏理脾气化痰湿,输旋中焦,使肺肾调和无阻。补骨脂辛温,入肾助阳,使肾水不寒,蒸腾气化,肺金得荫,对于肾虚咳喘疗效颇佳。尤其对咳喘甚而尿出者更佳。紫河车甘咸,大补元气,现代药理研究有增强机体抵抗力,增强免疫功能及抗过敏作用。因此本方以调补肺心肾平喘为主兼顾脾胃,阴阳双补,有理气化痰,行瘀通络之效,并且有改善体质的作用。全方性味和平,补而不燥,滋而不腻,不论发作期或缓解期均可服用。在临床观察300例肺肾两虚型的患者总有效率达91%。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辨证倡导重脾肾,调阴阳的陈超》。刘彦荣 张军 整理
2
本条ID:14127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