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

温病是由于外感温热之邪,而以热邪偏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其侵犯途径,多由口鼻而入于肺,一般多从卫分始,在此阶段,病情未能得到控制,可渐次而入气分、营分、血分,即病变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轻而重的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医生在初起治疗时,若能控制病情的发展,是很关键的一环。

温病的治疗,根据其病情发展过程,多宗叶天士、吴鞠通之卫气营血辨证,治疗时师其法而活用其方,从而能得心应手,临床疗效显著。

1.卫分证: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微咳,头晕鼻塞,周身酸软,舌苔白薄或薄黄,脉滑数或浮数。症系风热之邪束于肌表,卫气开阖失司。法当辛凉解表,以期微汗,使邪有出路,正如叶天士云:“在卫汗之可也。”方用银翘散合小柴胡汤化裁,使邪从表散,以防邪热入里。若风温犯肺,咳嗽,咽干咽痛,口渴心烦等,乃风温化燥之象,方用喻氏清燥救肺汤加瓜蒌仁、川贝母、山豆根、花粉等清热与护阴之法。

2.气分证:温热之邪入里,病情进入高峰时期。症见高热烦躁,大汗,大渴,舌苔黄厚或黄燥津少,脉洪数等,热邪已入气分。方用白虎汤加银花、连翘、大青叶、黄芩、麦冬、生地等大剂以清热解毒滋阴。若脉洪大而数,阴津耗伤,正气已虚,西洋参以益气生津;若胸胁痞闷,苔黄腻者加藿香、佩兰、苍术以芳香化浊;如热邪侵入中下焦,出现烦躁不安,谵语妄言,腹满便秘等腑实证,此乃热邪下陷,浊阴不降,清阳被遏,邪入心包,当斩关夺将,急下存阴,方用增液承气汤,加西洋参以扶正,加鲜菖蒲、鲜荷叶、鲜竹叶以开窍醒神,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以达到通阳明之腑实,存阳明之津液,邪去而正不伤也。

3.营(血)分证:温热之邪进入衰竭期,乃热盛邪入心包,热极生风,正虚邪入营、血之征,病情危重阶段。若热盛神昏谵语,痉厥,手足抽搐。方用增液白虎汤、犀角地黄汤加西洋参、羚羊角、钩藤、全蝎、鲜菖蒲、竹沥;若肝肾阴虚,津液枯燥,虚风内动,手足蠕动而痉挛,舌干质绛,或舌光无苔,脉象弦细,则宜用养血柔肝熄风,清热生津镇潜之三甲复脉汤(方中人参易西洋参以防其燥),加山萸肉、白芍以增强滋阴补肾柔肝熄风之功,并加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芳香开窍醒神、清热镇惊熄风。若神清而内风止,出现热迫营血而发斑、齿衄、鼻衄者,方用化斑汤或清营汤化裁使热去而血自止。

温病恢复期:是病情逐渐好转,余热未清,精神软弱,不思饮食,大便干燥,舌干质赤,津少,脉细弱者,治以益气健脾养胃阴复津液为主。温病最易伤阴耗液,尤其是经过高热以后,津液耗损,正气大伤,因此清余热、养胃阴、益气扶正,至为关键。方用沙参麦冬汤,加西洋参、山药、莲子肉、鲜石斛、生麦稻芽等,取谷气以养胃气之意也。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辨证倡导重脾肾,调阴阳的陈超》。刘彦荣 张军 整理
2
本条ID:14127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