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临床

陈氏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善于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临床实践,认为阴阳是一对矛盾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资生、相互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为根。他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临床,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在诊断与判断疾病方面:人身即阴阳气血水火,也可以阴阳二字概之,如果阴阳任何一方偏胜,必然会影响到对方而出现病理现象。即《内经》中“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所以人体全赖阴阳以生,保持相对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果出现偏胜,非热即寒,非寒即热,若阴竭阳脱,就会导致“阴阳离绝”,是死亡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辨证方面:认为阴阳二字可用来代表疾病的性质,即从临床所表现的证候群中,可以辨别出阴阳的属性和寒热虚实。尝云:阳证者,临床表现为高热,面赤,烦躁,渴喜凉饮,大便秘结,溲如浓茶,舌苔黄燥,脉洪数等,属实证热证。阴证者,临床常见畏寒,肢冷,甚者手足厥逆,面色白,身出冷汗,渴喜热饮,利下清谷,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属虚证寒证。

所以临床辨证,审别阴阳是重要一环。

在分析病因病机方面:人之一身,赖阴阳气血维持平衡,若阳气充盈,则神有所归,阴气充裕,则精血有所藏。血属阴,气属阳,血亏则阴虚于内,而为虚损之证;气盛则阳亢于上,而为实热之疾。久病阴亏液竭,阴不护阳,阳不内守,虚阳外越,致使阴阳偏离,气血交脱,实属危候。

此即用阴阳学说来探求病因,分析病机,判断疾病转归的重要理论。

在论治方面:亦强调审别阴阳,以辨明疾病的性质,病变的部位,体质的强弱,邪正的盛衰来观察、分析、归纳,以指导施治,达到补偏救弊治愈疾病的目的。阳热实证,治以阴寒药为主;阴寒虚证,以补虚散寒为先。阴不足者,阳无所制,则阳必亢,须补其阴,此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不足者,阴无所制,则阴必盛,此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此即和阴阳之偏盛,调气血之盛衰的论治方法。

在用药方面:药有寒热温凉之性,病有阴阳气血偏盛之别,阴病宜用阳药,阳病宜用阴药。

所谓药用之阴阳,即酸苦涌泄为阴,有泄热通下之功,辛甘发散为阳,有发散温补之能。对虚证的治疗,亦遵《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旨,若有阳脱者,宜阳药中佐以阴药,以阴引阳;阴脱者,宜阴药中佐以阳药,以阳引阴,此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法,使阴阳各有所归,以达到疾病获愈的目的。

关于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是一种认识和分析疾病的思想方法。陈氏在临证时,运用五行学说与脏腑之间生克乘侮的理论来辨证探源,审因论治。如肝属木,若肝病而失疏泄,气滞于内,郁而生热生火,木火炽盛,乘胃则胃脘痛而呃逆,乘脾则运化无权是为泄泻,治当扶土抑木,使肝木得疏,脾土得旺则诸证皆平。又如,心属火,临床多指心火或命门之火。命门火即为肾阳,若肾阳虚,则命门火衰,畏寒、四肢厥冷、鸡鸣泄泻、完谷不化。此乃火不生土之证,治当温肾以健脾。因此五行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是用以解释人体内脏的相互联系及生理、病理变化,分析在病理情况下所反映出来的临床特征,作为判断疾病和确定治疗方法的依据之一,同时也是指导临床实践的基础理论。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辨证倡导重脾肾,调阴阳的陈超》。刘彦荣 张军 整理
2
本条ID:14126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