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在人体功能正常情况下,饮食通过脾胃的作用,生为水谷精微,化为气血津液,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故称“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人之一生,无不赖于脾胃后天之养。李东垣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云:“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陈氏注重调理脾胃,不仅对脾胃病以治脾胃为主,特别是对其他脏腑的疾患亦强调兼顾脾胃。因为人以胃气为本,本固而枝叶才能繁茂,从而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体现其学术特点。
一、治咳喘当兼扶脾
咳喘为肺气上逆之病,外感、内伤均可致之。外感者或风或寒或热或燥,多与表气不固,肺卫失守有关;内伤者或气虚、或阴虚、或痰湿内生、或肾气失纳,又多与气、血、津液亏乏有关。
脾胃为生化之源,生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升降有序,水精布化有常,循环往复,使五脏得养,元气得充,是以肺气上升而为固。而且他认为肺为水之上源,脾为水谷精微生化之本。若脾气虚,则水谷游溢之精气无以上供于肺。正如东垣所云:“脾气一虚,则肺气先绝。”所以陈氏在治疗咳喘病中,尤其在咳喘后期,每兼以扶脾燥湿化痰而收意外之效。可见其对“脾为后天之本”和脾肺同治的理论颇有见地。
二、补虚损首重后天
凡虚损之证,不外五脏六腑、表里阴阳气血之虚。陈氏多根据《内经》“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等理论来指导临床。对于虚损的成因,常以病久阴阳失调及阴阳互根的消长变化来分析病机、判断预后和转归的重要论据。其治疗多受东垣学说的启发,常应用补益脾胃之法。如东垣认为“虚证之形成,是人体元气不足之故,元气不足,又是脾胃之故”。又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生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指出了元气与胃气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是维系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其治则当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和“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旨。故对虚损证,以调补脾胃为主。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水谷之精微得以濡养脏腑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调小儿脾胃为本
小儿主要表现为生机旺盛,生长迅速,而脏腑娇嫩气血未充,故称小儿为“纯阳之体”,即指生机旺盛之意。同时由于小儿脏腑柔弱,形气未充,所以又有“稚阴未生,稚阳未长”的说法。
此即指小儿脏腑气血正在不断地生长发育阶段,机体适应功能较弱,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故易受外感六淫所侵,饮食所伤。因此在小儿生长发育时期,调理脾胃更为重要,病后更是关键。由于小儿生机旺盛,发生疾病后恢复迅速,又极易生风生热。所以陈氏在调理小儿脾胃方面“重健运而不重补益”、“补之太过则易生热”,多用健脾助运、理气消食化滞之品,促使脾胃功能恢复。若一味以温补滋腻厚味之品补之,反易滞腻生热而碍其脾胃升清降浊运化之枢机。此说虽非创见,但有他自己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