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这一症状,在很多疾病中都可能出现,如伤寒、温病、杂病均可出现不同形式的发热。
在未讨论发热之前,想先谈谈中医学认为热是什么?中医认为热乃人体真阳之气充周于身的表现,如天之一丸红日,在脏腑则以阳气赅之,在肤腠则以卫气范之。凡皮肤之固密,肌肉之温暖,水谷之腐熟消化,气血之运行不息,皆赖这一热力的作用。至于发热,则是人体阴阳失调所表现出的共同证状之一,外候以自觉或他觉有异于正常人之热感为特征,常与恶寒和出汗并见。但发热不一定都有体温升高的表现。《医学要诀》说:“所谓发热者,不必达体温计的标准始谓之,凡局部有热感者,亦谓之发热。”有些虚热证、疮疡之局部发热,都无体温升高现象。
造成发热原因,一是人体本身感应,一是致病因素,二者互为因果。在外感病中,六淫和戾气均可引起发热,其病机不外邪正相争,阳气亢奋而发热。根据它的性质,可分为伤寒发热、温病发热、瘟疫发热。在内伤病中,凡正气虚损或内有积滞,皆可导致发热,其病机不外阴阳偏盛偏衰。根据它的性质,又可分为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瘀发热、气滞发热、痰饮发热、食积发热。
在诊断上,主要运用四诊所得资料,以判断热型、热势。
1.热型:中医热型分为发热、潮热、烦热、假热、往来寒热、厥热胜复等,现分述如下:发热:自觉或他觉发现身体有热感者,则称为发热。表证发热,常以身热、肤热、翕翕发热名之;里证发热,则以灼热、壮热、蒸蒸发热名之;局部发热,则称为额热、尺肤热等。
潮热:潮热不恶寒,只发热,发作有时,状若潮水,一日一发,按时而止,经常有低热,发作时则按比例增高。平旦、日晡、夜间均可发生,但在日晡发潮热者最为常见,凡朝热暮凉,夜热早凉,两颧发赤,手足心热,亦属潮热范围。
烦热:凡因心烦而热,或热不止而烦甚,五心烦热,均属本证范围。
假热:身虽有热而里寒格阳,口虽干渴必不喜冷,大便不实,小水清频,气短懒言,色暗神倦,身热脉数而按之不鼓指,面赤有微热而反得近衣,发热自汗而自任风寒,此皆热在皮肤,寒在脏腑,虚阳上浮,阴盛格阳。
往来寒热:往来寒热是寒热来去分明,寒时自寒而不热,热时自热而不寒,此乃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所致。若在伤寒,则为邪入少阳;若在温病,则为邪气留连三焦;若在瘟疫,则为邪伏膜原;若内伤病,则为阳盛阴虚,元气大伤;若为疟疾,则寒热往来,一日一发,不似他证之寒热往来,一日二三度或十余度发,皆发无定时。
厥热胜复:厥热胜复表现为发热与四肢厥冷相互交替出现,其厥热胜复有四种表现:一是厥热时间相等,象征阴阳已趋平衡,为病将愈之兆;二是厥冷时间多于发热的时间,表示阴盛阳衰,病情趋于恶化之象;三是发热的时间多于厥冷的时间,这是阳气来复,阴邪退避,病将向愈之兆。四是厥冷消除而发热不止,阳复太过,必有后遗之证。《伤寒论》指出:“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反汗出咽中疮,其喉为痹。”“四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2.热势:热势分为微热、高热、温温发热。现述如下:微热:微热即轻度发热,或长期出现低热之证,又称小热、小有发热。
高热:高热亦称大热,发热高而明显,甚则持续不退,身热如烙,热势如火如荼。
温温发热:温温发热,有身虽热而热势却不明显,如湿温病的身热不扬,隐微而不显。
各种病证的发热,也有不同特点。在外感方面,有伤寒、温病、瘟疫的不同发热;在内伤方面,有阴虚、阳虚、血瘀、气郁、痰饮、食积的不同发热。现分条简述如下:
一、伤寒发热
1.太阳病,以发热与恶寒并见,恶寒特甚为特点,兼见头痛、项强、脉浮等证。
2.阳明病,以但恶热不恶寒为特点。其证多见壮热不退,口大渴,脉洪大;腑证常见日晡潮热,及痞、满、燥、实之证。
3.少阳病,以寒热往来为特点,兼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脉弦。
4.太阴病,仅有手足自温之证,伴有脾胃病。
5.少阴病,以身有微热,面赤如妆为特点,兼见但欲寐,脉微细。
6.厥阴病,以厥热胜复为特点,兼见虚寒或伏热之证。
二、温病发热
1.卫分证,以发热重恶寒轻为特点,兼见自汗口渴,脉象浮数之证。
2.气分证,以壮热或日晡潮热为特点,夹湿则见温温发热,在少阳则见寒热往来。
3.营分证,以高热不退或身热不扬为特点,兼见神昏谵语,舌绛脉数之证。
4.血分证,阴虚者多夜热较甚,邪实者多尺肤热或手足心热,兼见舌色深绛,斑疹出血,心动痉厥。
三、瘟疫发热
瘟疫初起寒热齐作,来势暴急,发热则遍体炎炎,身烙如火,恶寒则战栗鼓颔,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或见斑疹白㾦,衄如泉涌,甚则昏不知人等证。
阴虚发热,以颧颊红赤,五心烦热,潮热骨蒸为特点,兼见咳嗽盗汗,舌绛而干,脉细而数。
阳虚发热,以身有微热,面赤戴阳为特点,兼见厥冷自汗,舌质松浮,脉大无力。
血瘀发热,以发热不退,长期低热为特点,兼见水不欲咽,痛处不移,肌肤甲错,舌有瘀点,脉涩。
气郁发热,以骨蒸潮热或往来寒热为特点,兼见胸胁满痛,烦躁易怒,舌苔白黄,脉象弦数。
食积发热,以蒸蒸发热,薄暮转甚,手足心热,额部反冷为特点,兼见嗳腐吞酸,胸满腹胀,恶闻食臭,舌苔厚,脉沉滞。
在治疗上,主张灵活运用种种治疗法,这些治疗法是发汗退热法、调和营卫退热法、清气退热法、通便退热法、催吐退热法、和解退热法、表里两解退热法、清化退热法、清营解毒退热法、舒郁退热法、祛瘀退热法、滋补退热法、消导退热法、截疟退热法等等(内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