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仙桔汤
组成:仙鹤草30克,桔梗8克,白槿花、炒白术、炒白芍、乌梅炭各9克,广木香6克,炒槟榔、甘草各4克。
功能:健脾运中,渗化湿热。
适应证: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症见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肠鸣腹胀或腹痛隐隐,经常大便溏泄,日行数次,或大便中夹有粘液。舌苔薄腻,脉细或濡。
方解:慢性痢疾、泄泻迭治不愈,缠绵难解者,其辨证往往既有脾虚气弱的一面,又有湿热逗留的存在,为虚实夹杂之证,故在治疗上既要补脾敛阴,又要清化湿热,方可取效。方中仙鹤草止血而不留瘀,能活血治痢,且具强壮之功,桔梗排脓治痢,两药为主药,共奏活血排脓,强壮治痢之功。方中白术、木香健脾调气;白芍、乌梅、甘草酸甘敛阴,治痢而缓腹痛;白槿花泄化湿热,活血排脓,能缓解下痢之重;槟榔用少量,善行气消胀。全方健脾运中,渗化湿热,标本兼顾,不失为治疗慢性痢泄之佳方。
加减应用:凡泄泻日久,偏于脾虚气弱者,去槟榔,加炙黄芪15克,党参12克;湿热明显者,加地锦草30克、生地榆12克。地榆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善治下焦血分湿热,且具护膜疗疮之功,故对肠粘膜发炎、充血水肿或有溃疡者用之尤宜。腹痛甚者,加重白芍、甘草之用量,白芍用15~30克,甘草用9~15克。若用于治阿米巴痢疾,则宜加入鸦胆子14粒(去壳)分吞。
鸦胆子善治冷痢、久泻,能杀灭阿米巴原虫,凡阿米巴痢疾须加用之。
煎服法:先用冷水浸泡诸药约1小时,每剂药煎两次,每次取煎药液150~200毫升,日服两次,空腹服。
禁忌:忌受寒凉,忌食生冷、油腻物,忌郁怒气恼,忌过度劳累。
二、复肝丸
组成:紫河车、红参须各20克,炙地鳖虫、炮甲片、广郁金各24克,参三七片12克,生鸡内金、广姜黄各18克,虎杖、石见穿、蒲公英、糯稻根各120克。
功能:益气活血,消瘀化症。
适应证: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症见肝脾肿大,或仅肝肿大,胁痛痛点固定不移,伴见脘闷腹胀,消瘦乏力,面色晦滞,红丝血缕或朱砂掌,肝功能损害,舌暗红或有瘀斑,脉象弦涩或弦细等症。
方解: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表现出肝郁血滞,瘀凝络脉的征象,为虚实夹杂之证。方中用紫河车大补精血,红参须益气通络,两味用以扶正。参三七活血止血,散瘀定痛;地鳖虫活血消症,和营通络;更加郁金、姜黄疏利肝胆,理气活血;生内金、炮甲片磨积消滞,软坚散结。全方扶正祛邪,消补兼施,使补不壅中,攻不伤正,以冀症积潜移默消,促使肝脾的改善和恢复。
制作方法:将紫河车、红参须、地鳖虫、炮甲片、广郁金、参三七、生鸡内金、片姜黄共研为极细末,虎杖、石见穿、蒲公英、糯稻根煎取浓汁,泛为丸,如绿豆大小。
服法:每次服3克,一日服三次,食后开水送下。
三、胃安散
组成:生黄芪90~120克,莪术30克,党参、怀山药各90克,鸡内金、炙刺猬皮、生蒲黄、五灵脂、徐长卿各60克,炮山甲、玉蝴蝶、凤凰衣各45克,甘草30克。
功能:益气消瘀,和胃止痛。
适应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胃脘胀痛,或痛如针刺,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大便溏软,便次增多,舌淡胖质衬紫或夹有瘀斑,脉沉细或细而无力。
方解:方中黄芪、莪术为主药。朱氏认为:“黄芪能补五脏之虚,莪术善于行气、破瘀、消积。
莪术与黄芪同用,可奏益气化瘀之功,病变往往可以消弭于无形。因为黄芪得莪术流通之性,补气不壅中;莪术得黄芪之气旺,攻破而不伤正。两药相伍,行中有补,补中有行,相得益彰。”党参、山药助黄芪益气养胃,健脾助运。鸡内金、刺猬皮、炮山甲、蒲黄、五灵脂助莪术活血行瘀,软坚散结。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改变、胃粘膜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甚至肠上皮增生或粘膜非典型增生等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改善微循环,调节代谢失调,调节神经血管营养,促使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鸡内金还有健脾开胃,消化食积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口服鸡内金后,胃液分泌量、酸度及消化力三者,均见增高。徐长卿善于行气消胀,缓急止痛。凤凰衣、玉蝴蝶二药素有养阴清肺之功,除善治久咳、咽痛、音哑外,还有补虚宽中、保护胃粘膜及促进食欲之功。全方益气消瘀,和胃止痛。偏阴虚者加北沙参、麦冬各60克,生白芍90克;偏阳虚者加高良姜、炒白术各60克、荜拨30克,随证制宜,临床使用屡屡获效,胃痛多趋缓解、消失,食欲显著增加,病理变化随之改善或恢复正常。
(邱德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