尪痹证治六要

尪痹为痹证的一种特殊证候,以病情顽固,久延难愈且疼痛遍历周身多个关节为特点,亦称“顽痹”。本病虽然可按痹证辨证论治,但从其病因病机、病证表现及其发展预后来看,均有其特异性,临证除参考痹证进行辨治外,周氏还抓住以下六个要点。

一、审病邪属性,辨寒热虚实

痹证总由外感风寒湿热等邪,痹阻经络、筋骨,影响气血运行而为病。但就尪痹而言,外邪作用于人体发病后,在其久延不愈反复消长过程中,外入之邪未必始终羁留不去,每因内外相引,同气相召,导致风、寒、湿、热内生,成为久痹的病理基础。若复感外邪,又可促使病情愈益发展加重。一般而言,急性期或慢性转为急性发作期多以外邪为主导,而慢性缓解期则内生之邪已成为持续为病的重要条件,治法方药虽无大异,而又不尽相同。感受外邪所致者,以邪实为主,自应以祛邪为先,而内生之邪既成,必有脏腑阴阳之亏虚,治疗尤当配合扶正。

风、寒、湿、热诸邪,既多杂合为痹,但又常有偏盛,寒热既须明辨,又不可截然分开,多有兼夹、消长、转化。如寒郁每可化热,素体阳盛者尤易热化;热痹若热去湿留,而素体阴盛者,又可转从寒化。又如经络蓄热而客寒外侵,或寒湿久痹而外受客热,均可呈现寒热错杂之证,症见关节灼热肿痛而又遇寒加重,或关节冷痛喜温而又感内热,恶风怕冷,口干口苦,苔白罩黄。同时,在兼夹转化过程中,寒热还会表现出消长主次的动态变化,当明察详辨,对选方用药至关重要。

虚实之辨,当从邪正标本缓急、病之新久着眼。新病以邪实为主,痹久邪留伤正,虽说由实转虚,但纯虚无邪实属罕见,一般多为因实致虚,且正虚每易反复感邪而致急性发作,表现为实多于虚;缓解期则表现虚中夹实,故虚实虽然夹杂,而又有主次之别,治疗用药应有侧重。

二、寒热分治,尤当相机合伍

风寒湿痹、风湿热痹两类证候在缓解期可无急性期所见的寒热表证,故切不可与外邪伤人皆具表证等同理解。

风寒湿痹,可选薏苡仁汤,药用苡仁、苍术、羌活、桂枝、麻黄、川芎、防风、当归等。风湿热痹,急性期身热明显而有表邪者,多选石膏配方,常用石膏、知母、桂枝、防己、滑石、苡仁、白通草;湿热在下者用四妙丸。

寒热错杂者,当温清并用。寒初化热,应温中有清,选桂枝芍药知母汤,药如桂枝、芍药、知母、麻黄、附子、白术;寒湿热化,可予白虎加苍术汤。由于风湿热痹每见热与风邪相搏,或湿遏热郁,故常须配伍辛通之品以助疏散宣化,而非必具寒热错杂才配合辛散宣通,如取石膏分别与桂枝、麻黄、苍术配伍,即寓此意。

常用祛风药有桂枝、防风、秦艽、威灵仙;散寒药有川乌、草乌、麻黄、细辛;除湿药用独活、苍术、木防己、蚕砂;清热药有石膏、知母、黄柏、忍冬藤等。

三、化痰祛瘀,重用虫类搜剔

顽痹因外邪与痰瘀互相搏结为患,愈益深伏骨骱,缠绵难已。若证见痰瘀痹阻者,当审其两者的偏胜调配。痰盛则肢体肿胀僵硬,重滞麻木;瘀盛则骨节刺痛,强直畸形。化痰通络用半夏、南星、白附子,风痰加炙僵蚕,寒痰加白芥子,热痰改南星为胆南星;如关节漫肿而有积液,可加用小量控涎丹(大戟、甘遂、白芥子)祛痰消肿,每服1.5克,连服7~10日为1疗程,无须空腹顿服,可分2次在餐后服下。祛瘀活血可选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山甲、土鳖虫、姜黄、乳香、没药等。痰瘀痼结,深伏血络,非借虫类药不足以走窜入络,搜剔逐邪,当根据虫类药的作用特点选择使用。活血行瘀用炮山甲、土鳖虫,山甲“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尤善疗痹;搜风剔络,用全蝎、蜈蚣,而蜈蚣对僵挛肿痛又胜一筹;祛风除湿,用乌梢蛇、白花蛇,乌梢蛇效逊但性平无毒。此外僵蚕之祛风痰、地龙之清络热,露蜂房之祛风毒,蚂蚁之温补强壮,各有所长,应予辨证选择。

四、治本顾标,益肾补气养血

肝主筋,肾主骨,尪痹日久,反复消长,病及肝肾,多见骨质疏松破坏,骨节强直变形,筋痿骨弱废用,膝肿胫瘦腿软,治当补益肝肾,强壮筋骨。肝肾同源,补肾即可养肝,故尤重益肾,以温养精气,平补阴阳,强壮肾督为基础,忌滋润亦忌燥热,常用独活寄生汤、三痹汤、虎潜丸加减。药如地黄、白芍、仙灵脾、鹿角片、杜仲、续断、狗脊、桑寄生、淮牛膝、鹿衔草、千年健、石楠藤等。

久痹寒伤阳气,热耗阴血,可致气血虚痹,关节疼痛时轻时重,劳倦活动后加甚,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肌肤麻木,肌肉萎缩,脉细。当益气固表,养血祛风,药用当归、白芍、熟地、黄芪、白术、炙甘草等,同时佐以行气和血之品,如红花、川芎、鸡血藤、天仙藤、姜黄之类,令“气血流畅,痹痛自已”。

五、区别病位,结合辨病用药

痹痛病在肢体关节,部位不一,临证应根据病变部位选用适当药物。如痛在上肢项背,用羌活、防风、葛根、片姜黄、桂枝;痛在下肢腰臀,用独活、防己、木瓜、蚕砂、续断、牛膝;痛及全身关节筋脉,用松节、千年健、伸筋草、威灵仙、路路通。同时还应选用相应的藤类药通络引经,以增药效。如祛风通络用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丝瓜络;清热通络用忍冬藤、桑枝;补虚通络用石楠藤、鸡血藤、天仙藤等。

针对病机、病证特点,在确定处方基本大法后灵活选择对药配伍,有助于提高疗效。如湿热蕴毒者用漏芦配土茯苓;寒邪闭络者用南星配白芥子;瘀血内阻用山甲配鬼箭羽;阴虚血热用秦艽、生地、白薇;他如地黄、仙灵脾阴阳相济,益肾以蠲痹;石楠藤、鹿衔草补虚而祛风湿;松节、天仙藤祛湿消肿;透骨草、威灵仙通利关节。

对尪痹的辨病专药治疗,已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及其制剂,青风藤、海风藤、蝮蛇注射液等,均有良好的效果。但毕竟药效单一,难以适应病证及个体差异,且有一定的毒副反应。所以要在辨证的同时结合辨病,配伍针对性较强的专用药物,以增强疗效。

六、使用毒药,切忌孟浪过量

治疗尪痹应用辛热性猛、虫类毒药的机会较多,必须谨慎使用,“以知为度”,中病为宜,切忌孟浪过剂,追求急功。

川乌、草乌为治寒痹之要药,但大辛大热有毒,一般均应制用,若欠效,可改为生用。宜小量开始,逐渐递增,始则各用1.5克,若无反应可渐增到各3~5克,煎煮时间应长,约1~1.5小时为宜,可加甘草同煮以缓毒性,若药后出现毒性反应,症见唇舌发麻、头晕、心悸、脉迟有歇止者,即应停药,并用甘草、生姜各15克煎服解救。

虫类药大多有毒,或为小毒,能破气耗血伤阴,故量不宜重,也不宜过于持续久服,可间歇给药或数药交替使用。体虚者应用扶正药配合使用,但亦有虚体患者或产后得病用虫类药而痛反加剧者。

番木鳖苦寒,有大毒,善通经络,消肿散结止痛,治痹有专功,多为炮制后入丸散中用,单用散剂每日0.3~0.6克,过量则见牙关僵硬,手足挛急等毒性反应,可用肉桂6克、甘草6克煎服解救。

雷公藤苦有大毒,为治尪痹专药,用量从5克递增至15克,去皮,先煎1小时减毒后入复方中。持续服用过久对肝肾功能及造血系统有损害,妇女可致闭经,故以间歇应用为宜。过量可见腹痛吐泻等反应,可饮生萝卜汁或用莱菔子100克煎服解救。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学验俱丰的内科急难症大家周仲瑛》。过伟峰 周宁 整理
2
本条ID:14112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