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男,16岁,学生,初诊日期1986年9月12日。
主诉:低热、心悸、胸闷一周。
病史:患者于两周前发烧39.6℃,咽痛,全身酸痛不适,有轻微咽痒咳嗽,在门诊诊为“上感”,经注射卡那霉素和服中药治疗,3天后体温降至37.5℃,此后感觉心悸、胸闷,心律不齐,查心电图示:室性早搏、二联律。经用青霉素和氢考治疗5天,未见好转而入院。患者现感心悸、胸闷、气短、口苦咽干、心烦少寐、饮食欠佳、大便干结、小便赤涩热痛。舌红少苔,脉动数而促。
检查:咽部充血,扁桃体不大,无关节肿痛,体温37.2℃,血压169/104kPa,心率123次/分,心尖区Ⅱ级收缩期杂音,第一心音有明显低钝,心律不齐,呈二联律。肺部无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低电压、多发性室性早搏呈二联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肌劳损。白细胞8500/mm3,嗜中性62%,血清谷草转氨酸48单位,肌酸磷酸激酶72单位。
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中医诊断:阴虚火旺心悸。
治法:清营解毒、滋阴泻火。
方药:清营汤合黄连阿胶汤加减。
黄连6克、黄芩9克、银花30克、连翘12克、水牛角6克、麦冬9克、竹叶芯6克、丹参15克、生地15克、玄参12克、白芍12克、阿胶9克(烊化),水煎服,一日3次分服。
二诊:上方服6剂,体温降至36.6℃,心率118次/分,仍觉心悸、胸闷、心烦乏力、大便干、小便赤短、舌红少苔、脉数时促。前方去银花、连翘,继服6剂。
三诊:药后大便已不干,小便黄少,脉促止数减少,口干不欲饮。心电图示偶发性室性早搏,余同前。血清谷草转氨酶32单位,肌酸磷酸激酶54单位。
处方:
阿胶9克(烊化)、生地15克、白芍12克、黄连6克、黄芩9克、党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水煎服,6剂。
四诊:饮食略增,大便稍干,小便黄少,盗汗、心悸、神疲乏力似有加重,脉细数时促,心率118次/分。
方药:炙甘草12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阿胶9克(烊化)、麦冬12克、五味子6克、人参9克、生牡蛎30克、生龟板、生鳖甲各15克、柏子仁12克,水煎服。
五诊:上方服12剂,二便正常,盗汗消失,心悸、胸闷、神疲乏力均明显减轻,舌正常。脉弦细有力,心率92次/分,心电图示大致正常。患者带药出院。一年后随访一切正常。
评析对本病阴虚火旺的辨证,始终以舌、脉以及二便等心肾阴阳盛衰的证候表现和水火不济的因果关系,作为遣方用药的主要依据。同时心电图的动态变化,不仅为初诊时的诊断给以有力的支持,而且为正确的治疗和病情的转化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初诊所见低热起伏、大便干结、小便赤涩热痛、舌红少苔,以及阴气不得升发、阳气不得潜藏的动促脉象,一方面体现了热邪未尽、心火炽盛的邪实,同时也显示了肾水亏耗、不能上济心火的正虚。所以用清营汤合黄连阿胶汤治疗,正是为了清除外邪,直折心火,益肾而宁心,因此在二诊时见到的治疗效果是在意料之中的。
三诊时大便由干结而正常,小便由赤热而转黄,促脉止数减少,心电图明显改善,血清酶转为正常;而心率快、脉象数、心悸不宁等症未见明显好转。其证由火旺阴虚转为阴虚火旺,用黄连阿胶汤合生脉散养阴益气为主,佐以清热泻火,是符合当时病情的,一般应服2~3剂适时而止,但继服了6剂,其心悸、脉促不但未见好转,反而有所加重,实际上证已由水亏火旺转为阴虚阳亢,二者症状相似而本质不同。最后用育阴潜阳、养血复脉的三甲复脉汤、炙甘草汤、生脉散而获显效。在任何疾病的证治中,所谓辨证明确,施治得当,不仅要重视初诊时的识证立法,更重要的是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其病理转机,识别证候实质,否则,在处方用药时往往失误于“效不更方”或“不效更方”的处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