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合时宜论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中医的理论支柱之一。《内经》所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揭示了人的生命和天地自然环境动态的统一性。正如金元名医刘河间所说:“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矣。”生理如此,病理亦如此。诊断疾病,分析病机,要考虑时令气候的影响。

《内经》反复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足证“气宜”与病机不可分割。

而“气宜”的含义之一便是指时令、气候的影响。在治疗方面,《内经》认为,若“治不法天之纪,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并具体提出了“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凉远凉”的用药原则,为后世所遵循。如张仲景治疗伤寒太阳病表实证制麻黄汤主之,因组方性辛温大热而只适于冬月严寒时节服用。入春以后,天气渐趋温暖,即不可服,服之恐变生斑黄狂闷等证。桂枝汤治疗太阳病中风表虚证,药性虽较和缓,然仍偏于辛温,亦得变通用之,古人每于春末至夏至前加入黄芩,夏至后于方中加入知母、石膏等,方与时令相宜。宋金元时期医家对时令用药尤为重视,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撰有《随时加减用药法》详论之。大法遵《内经》“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之论,如春宜加风药;夏宜加黄芩、黄柏;秋宜加桂枝;冬宜加干姜、草蔻之类。充分考虑时令气候的影响因素,处方遣药合乎时宜,是中医临床医学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内经》提出的“毋违时,毋伐化”,“必先岁气,毋伐天和”为从时用药确立了基本原则。举例而言,夏暑气候炎热,不可轻用桂附、乌头等大辛大热之品,宜酌加清凉涤暑之药;暑热易伤元气,人犯之多短气不足以息,一身乏力,宜加黄芪,可多用至30克,或参芪并用,亦无助热之弊;暑伤气津,汗出喘渴,脉虚,宜加生脉散、沙参、麦冬、五味子等,以益气生津复脉;长夏暑湿较盛,宜加佩兰、藿香芳香清化以祛暑湿,鲜品益佳。昔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先生于夏月喜用鲜荷叶一角包裹六一散一两,针刺数孔入煎,以清暑利湿,用法巧妙,效果亦佳,不愧为谙于随时用药之高手。

以上诸法皆属随时用药之例,循此钻研,不失为发扬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之一途径也。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漫漫岐黄路精诚大医魂——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彭建中 整理
2
本条ID:14099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