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指出了肾脏藏真阴、寓元阳、存精的作用。《素问·水热穴论》又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从另一个角度又揭示了肾有分清浊、司开阖、去粗的作用。故邹澍在《神农本草经疏》的“山药”条下指出:“肾气者,固当留其精而泻其粗也。”肾脏这种正常的双重生理功能,在人体是必不可少的。
有了这种双重生理功能,肾脏就能开合适度,发挥正常的气化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质言之,所谓“精”,是指肾脏所藏的元阴元阳,属于人体正气的范围。所谓“粗”,是指肾脏所管辖排泄的废物,属于邪气的范围。存精,即保养、扶持正气;去粗,即排泄、祛除邪气。这种存精与去粗的动态平衡,使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自我更新。
若在病因的作用下,这种双重作用无论哪一方的失调,或存精不足而正气亏损,或去粗无能而邪气滞留,都可能产生病变。一旦产生病变,往往虚实夹杂。尤其是肾炎一类的疾病,常常在病程的某一阶段或全过程,出现肾阴亏虚与湿热不解并见的情况。肝肾阴亏是存精不足引起的,湿热不解是去粗无能所导致。
鉴于肾脏的这一生理病理特点,就必须把握好存精与去粗这一对立而统一的矛盾。前人立肾病名方六味地黄丸,已经注意到这一点,给后人作出了典范。方中地黄滋阴补肾,生血生精;山茱萸酸能养肝益肾,涩精秘气;山药甘淡平和,补脾固肾;茯苓淡渗利湿;泽泻利水通淋;丹皮泻君相之伏热,十分切合肾病特点,成为后世脍炙人口的“三补三消”的名方。
赵氏在临床对慢性肾炎有肝肾阴虚与湿热互结并见的一类患者,根据存精去粗的原则,常选用知柏地黄汤与二至丸化裁,酌加败酱草、蒲公英、车前草、白茅根、金钱草等清热利湿之品。
湿热过盛者,可去地黄。伴有气血瘀滞者,常配以当归、丹参、赤白芍、泽兰、益母草。瘀重者用桃仁、红花等平和祛瘀之品。若阴损及阳,可加仙灵脾、仙茅、枸杞子、肉苁蓉、鹿角霜等补命门火而不燥之品。伴有湿浊上泛者,合以温胆汤。总宜权衡邪正,存精与去粗恰当,做到祛邪不伤正,清利不伤阴,滋阴不助湿,补阳而不燥。
中医历来强调:“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治疗肾病也同样如此。肾病的病理变化往往虚实夹杂,赵氏在临床中观察,尤其是肾阴虚合并湿热下注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医者细审病机,察其同异,正确运用存精与去粗的具体方法,才能使之归平衡而治愈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