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证治疗原则

朱丹溪认为“湿热相火为患最多”,薛生白著《湿热病篇》,湿热证也据此而加以阐发。湿热证有外感与内生之分,外感湿热多因霉雨季节,久雨连绵,体虚之人,易为湿热所中,如遇气候转暖,暑热下迫,湿热交蒸,中之即病。始则病在卫分,微恶寒发热,随即转入气分,高热汗出不解,脉濡数,舌苔白腻夹黄。治疗原则为芳香化浊,如雷氏芳香化浊法,或藿朴夏苓汤。如病邪缠绵不解,壮热不退,汗出溱溱,苔转黄腻,脉仍濡数,治宜清热化湿,方如甘露消毒饮。

如湿热证以热为主,兼有湿邪,且湿未与热合,治之较易,只须在治疗热邪方中加入治湿之品即可。所以叶天士谓:“初用辛凉轻剂,……夹湿如芦根、滑石之流……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热必孤矣。”即是卫分证中夹有湿邪的治疗方法。若气分阳明无形热盛,兼有太阴脾受湿困时,即在清气诸药之中加入燥脾湿之品即可,如白虎汤加苍术之类。虽有热盛但又夹湿者,不可过用寒凉滋腻,防湿不化而成湿热裹结之势,其病必增重矣。

湿热证是湿热相互裹结,热以湿为依附,徒清热又因热为湿阻,故清之不去,必当湿邪去,而后热随之而解。若仅存孤立之热,清之较易。至于祛湿,体内之湿,皆沿三焦水道而行,水液通畅,皆赖于三焦气化。所以宣畅三焦气分,化气以行水。只要三焦气机通畅,湿邪自可分消。

所以治上焦湿热,在于开肺气,肺得宣降,湿邪自散。肺主一身之气,气滞则湿停,气化则湿化,气行则湿行,湿热在上焦,必得宣肺气,化湿邪。方如藿朴夏苓汤之类。

湿热蕴结中焦,以脾胃为中心,且湿热弥漫三焦,从脉、舌、证之表现,分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及湿热并重,治中焦湿热根本原则仍是以治湿为主,必须开湿邪以畅中焦,燥湿邪并不增热,使气机通,三焦气畅,湿去热清。药宜辛香苦温,所谓辛开苦泄之法,方如加减正气散之类。

若舌绛、脉数、口干、心烦,可酌加苦寒清热燥湿之品,如口淡身体困乏无力,脉濡,苔腻而滑者,可酌增苦温淡渗而利三焦之品。但总要区分湿与热之多少,究有几分湿、几分热、几分郁?切不可以湿病而妄用温燥,也不可以热邪而妄用苦寒。

下焦湿热,以二便失常为主要证候,六腑以通为主,湿热郁阻下焦,利便非其所宜,肺气不开,三焦气机不畅,必然二便不通,仍宜宣肺气,畅中阳,以利气机宣畅,则二便自调,湿邪自有去路矣。

湿邪滞阻于大肠,大便不畅,少腹胀满,头晕胀如裹,脘痞,舌苔垢腻,舌濡而沉取滑者,全属湿浊内蕴,可用宣清导浊汤,以晚蚕砂、皂荚子化湿浊,宣清气,畅三焦,通关利窍,使腑气通则大便畅。

总之,治湿热病原则,不忘以宣畅气机为本,湿去则热清,非快速所能达,必当宣化轻疏,以三焦通畅,气机调达,则病可向愈。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朱丹溪学说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章真如》。郑翔 韩乐兵 整理
2
本条ID:14090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