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火同气”与“痰瘀同源”

风、火、痰、瘀是临床常见的四种病因,临床可以涉及多种疾病,如《素问·风论》说:“夫风者,百病之长也。”刘河间谓:“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病速,其势甚强。”以及“怪病多痰”、“怪病多瘀”等说法,说明风、火、痰、瘀危害甚烈。它既可以单独致病,也可联合致病,临证可采用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法则治疗。现就“风火同气”与“痰瘀同源”的辨证论治予以讨论。

一、风火同气

风与火,其性属阳,同为一气。风是春令主气,而火则为夏暑、秋燥转化之气,风与火二者之关系非常密切。在相互转化上,风属木,木能生火,火性阳,火能生风,故有“风能化火”、“火能生风”之说,在相互作用上,风借火势,火助风威,犹如燃烧之火。借风力可使火势迅速蔓延,而燃烧之焰,必然火起风生。因而在人体病因病机上,确有“高热动风”、“热极生风”、“风火相煽”、“热去风熄”的现象。

刘河间强调“风火同气”的关系,他认为风属木,木能生火,故有“火本不燔,遇风冽乃焰”之说。反之,病理上的风,又每因热甚而生,所谓“风木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热则风动”。刘氏在解释“诸风掉眩”的病机时又说:“所谓风气甚,而头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旋转。”至于风火辨证,历代医书均有记载。如《类证治裁·肝气篇》说:“且相火附木,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为狂、为痿、为厥、为痞、为呃噎、为失血,皆肝火冲激也。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故诸病多自肝来,以其犯中宫之主,刚性难驯,挟风火之威,顶巅易到。”又如《医学心悟》中风寒热辨说:“其人脏腑素有郁热,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热气拂郁,不得宣通,而风为热风矣。”有如上述,结合临床所见,其“风火同病”是屡见不鲜的。例如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火上犯,必然导致肝风内动,此为火能生风。另如风邪迫肺,必然导致肺热内蕴,此为风能化火。诸如肿痈疮疡,均是风火结合,危害机体所致。

风火论治原则是疏风泻火。但在辨证过程中也有灵活的论治方法。如《类证治裁》中说:“五志过极,阳亢阴衰,风从火出,宜柔润熄风。……其火风上郁,热重脘痹,宜清金肃降。……其年高水亏,风火易升,头晕便秘,宜壮水滋燥。……其阳明络虚,风火易震,食少知饥,宜填实空际。”临床所见与“风火同气”有关的阴虚阳亢,肝风内扰,此为虚象,治疗原则是育阴清阳,平熄肝风,常用方剂有资生清阳汤、天麻钩藤饮之属。又如常见的风火头痛、风火眼、风火牙痛、风火喉,以及其他一些风火肿痛,此为实象,治疗原则是疏风泻火,常用方有芎芷石膏汤、银翘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这些方药,都是清中寓疏,如果单纯泻火是无济于事的。

风火同病案钱某某,女,45岁,患头痛10余年,反复发作,发时畏风,遇风头痛更甚,外出常裹头,医者断为头风痛。近年来头痛发作更剧,痛甚则两目红赤,口苦咽干,大便燥结,口鼻如有火上冒,脉弦、舌暗红、苔薄黄。风为阳邪,性喜升发,故易上犯巅顶,久则损阴化火,风火相煽,治以疏风清火,用芎芷石膏汤合菊花茶调散,连服10余剂,风散火退,而头痛亦逐步消失。

二、痰瘀同源

痰与瘀是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其来源各异,致病亦各自不同。痰是津液不化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者为痰,稀者为饮,又有“积水为饮,饮凝成痰”之说。脾为生痰之源,如果脾失健运,则水湿停聚,而成饮成痰。故水湿痰饮,同出一源。周学海说:“阳虚血必滞,阴虚血必凝。”《血证论》说“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说明瘀是人体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产物。

痰与瘀的病理变化似乎各有所源,然而追溯其本,痰来自津,瘀本乎血,津血同源。阴精阳气失其常度,则津熬为痰,血滞为瘀,说明痰与瘀实为同源。

痰瘀同源的理论,首见于《丹溪心法》,它说“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病”,“痰夹瘀血,逐成窠囊”。《血证论》也说“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吐血、咯血,必见痰饮”。以上说明肺部疾病痰瘀为患居多。又如曹仁伯《继志堂医案》载有:“胸痛彻背,是胸痹。……此病不惟痰浊,且有瘀血交阻膈间。……”《临证指南》亦有“痰瘀自下”的记载,说明痰瘀同病可见于很多方面。

痰瘀既同出一源,病理上又息息相关,故临床辨证必有共同之点。例如咳唾、痰血、痢疾、带下、疼痛、积聚、神识不清等症,都具有痰瘀特征。就以痰血、痢疾、带下而言,凡红、紫、黑色的多为血化,应从瘀辨证,黄、白色多为津液所化,应从痰辨证。然而这些病往往赤白杂下,痰血相兼。又如痰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神识昏糊,多为“痰迷心窍”,“瘀血冲心”,因此均应痰瘀同时辨证。

历代医书均有痰瘀论治记载,并创有许多痰瘀同治的方药。如《金匮要略》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两方合用,具有通阳宣痹,化痰行瘀之功能。又如“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该方清热润肺,祛痰破瘀,是治肺痈良方。胸痹证的临床表现有胸闷、气短、胸前刺痛,此为虚中夹实,有瘀有痰,胸中憋闷为痰扰心阳,胸前刺痛为瘀阻心脉,痰扰心阳宜宽胸豁痰,用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温胆汤,瘀阻心脉宜化瘀通络,用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如果两种证象皆具,则用两方化裁。

痰瘀同病案龙某某,男,58岁,患胸前闷痛4年,反复发作,患者素嗜肥甘,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每次发作则胸前有刺痛,并见心烦怔忡,四肢厥冷,睡不安寐,有时头昏,脉沉弦,舌质暗红,苔黄腻。

心电图检查:心动过缓,频发早搏,心率48次/分,早搏5~10次/分,右束枝传导阻滞,T波低平。血胆固醇320mg%。诊断为冠心病、高血脂症。肥人多痰,痰扰心阳,病久必瘀,瘀阻心脉,痰瘀同病,胸闷心痛,病属胸痹,治以温中化痰,宽胸通瘀。用温胆汤合失笑散、栝蒌薤白半夏汤化裁进治。

服3剂后胸闷消失,胸痛减轻,再服5剂,痰祛瘀通,其余证象逐步好转,继续调治约两月,心电图复查,心率68次/分,心律齐,T波恢复正常,未发现传导阻滞现象。胆固醇复查为220mg%。并嘱患者配合作保健运动,半年后病情未见反复。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朱丹溪学说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章真如》。郑翔 韩乐兵 整理
2
本条ID:14089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