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氏临证重视舌脉,在时病和杂病辨证时,各有侧重。其特点是:时病重舌,杂病重脉,但仅指一般规律而言。诊治时病偏重舌象,杂病偏重于脉象,所谓“重”,仅是相对而言,指的是侧重,实际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舌、脉合参者多。
章氏时病重舌,杂病重脉的理由是:时病病程较短,邪在肺胃,在舌苔上能够及时得到反映。
例如温病邪热从卫分转入气分,舌苔由白转黄,邪入营分,其舌必绛,邪入血分,舌有出血痕迹。
湿热内蕴时,其苔必黄厚而腻;湿浊中阻,苔必滑腻;腻苔渐化,表示湿邪将退;光舌逐渐生苔,表示胃气津液将复。在时病过程中,病情的进退,都能够在舌象上得到反映,此时脉象上虽有变化,但不如舌象的反映及时,何况脉象变化有时不够明显。而舌象所表现的黄、白、滑、腻之有无等,是非常客观明显的,因而观舌质可以验其证之虚实,察舌苔可知其邪之浅深、寒热。湿邪一望而知,观其润燥与否,以验津液之盈亏。温病学家叶天士、吴鞠通等最重视舌诊(当然也非常重视脉象),诊脉重要之处,是在决生死,断预后,无论时病杂病都不例外。叶天士《温热论》论脉之处较少,但所论之处都很精细,如热病大汗之后,症见肤冷,他指出:“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症矣。”对汗解后身倦、神疲与突转虚脱之鉴别,其重点就在于脉。可见关键时刻,诊脉比察舌更重要。
杂病辨证,诊脉是首要一环,从脉的浮、沉、迟、数中,可以察明阴阳虚实,表里寒热,但也不能离开察舌,如气虚、阳虚者,舌质多见淡胖;阴虚火旺者,舌质多见干绛;蓄血于内,舌上多见瘀点;痰湿内蕴,舌苔多见厚腻。舌苔为胃气所生,消化道有关疾病,很容易从舌苔上反映出来。章氏日常多接触胆石症患者,其舌苔几乎都是黄腻苔,所以厌食油腻,但在脉象中就不容易反映出来。固然,脉象也有其重要的一面,除浮主表、沉主里、迟主寒、数主热而外,如胸痹患者,其脉象沉迟;心悸患者,脉象急数;肝阳上亢患者脉象弦数;肝风患者脉来弦劲有力;昏厥者脉沉细无力;气脱者脉沉伏;妊娠者脉滑数等等,则非舌象上能完全得到反映。
对舌脉的诊断有一点须注意,即须辨其真伪,舌有染苔,脉有斜飞、反关,若孟浪从事,易致误诊。脉、舌、证三者须合参,无论时病杂病都一样,侧重虽有不同,诊断还须互参,只持一端,鲜有不误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