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补中益气汤”系著名医学家李东垣(公元1180~1251年)所创制。组方以益气与升阳熔合一炉,历来被推崇为调理脾胃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之广,疗效之确切,近年来愈来愈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杂志屡见报导,1992年因与日本医学界同道共同深入研讨,重温古本,辨析东垣立论,结合临床所见,以抒窥见。
一、处方来源
补中益气汤首见于李东垣所著《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成书于公元1247年),又见于《脾胃论·卷中》(成书于公元1249年)。目前国内大多方剂专著所言本方出于《脾胃论》,似欠确切。
东垣受业于易州张元素(洁古,12世纪人,生卒年不详),尽得薪传,对师承的辨识脏腑虚实,讲究药物升降沉浮的学术专长钻研尤深。观察补中益气汤的立方遣药,可以体会到,基本上参照了张元素的“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如补土之气(中气),取黄芪、人参、甘草等,升阳解热取升麻。但东垣从“内伤劳倦,脾胃气虚,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的病机出发,复增柴胡引清气上升,以散表邪。由此可见,他在“内伤”证治方面,已突破了原有的规范,形成了独自的学派风格。
东垣重视“内伤”,是与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相联系的。据《内外伤辨惑论》称:“向者壬辰政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旬,受敌者凡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大抵人在围城中,饮食不节,乃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尤其朝食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经三两月,胃气亏乏久矣。一旦饮食太过,感而伤人,而又调治失宜,其死也无疑矣。”东垣目击战乱,联系临床实践,先撰《内外伤辨惑论》,继又著《脾胃论》,进一步阐发了“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及“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补中益气汤的立论、应用,更充分体现了东垣的学术思想。
二、处方立论
欲求补中益气汤的立方宗旨,首先要探索东垣之本意,下面简述几点:
1.中气。中,指中焦而言,盖脾胃同居中焦,故中气乃中焦脾胃之气的概括。
2.胃气。《内经》谓:“人以胃气为本”。东垣认为“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荣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内外伤辨惑论》)。可以理解,清气即指水谷精微之气;卫气、荣气均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前者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悍;后者出于中焦,行于脉中,其性精专。春升之气亦即水谷之清气,具有升发之能而言之。因诸气皆源于中焦脾胃,水谷所化生,东垣以“胃气”统而称之。
3.阴火。《内外伤辨惑论》指出:“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对“阴火”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东垣本身在原著中尚未直截了当地把“阴火”的概念交代清楚,但从原文理解,心火应为君火,此言“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当指相火,因君火不明,相火偏盛而代之,可见李氏所言“阴火”,实指相火而言,相火与元气,既是相对的,元气充沛则相火戢敛而各使其能,即“气食少火,少火生气”之意。若元气不足,相火离位而妄动,即发生病变,故又曰:“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则生长之令不行,无阳以护其荣卫,皮肤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由此进一步阐明了由于饮食劳倦等因素损伤脾胃中气,从而阴火炽盛而导致的疾病机制。
4.治法。对气虚所致发热病证的治疗,东垣明确指出:“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火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究其原意,何药属寒?柴胡味苦寒而轻举,升清阳而不泻胃土,与黄芪、甘草甘温之药同用,则为甘寒而非苦寒矣。升麻本属甘苦微寒之品,均为甘寒泻火之意,故在临床上每以本方增入清热之品,治气虚发热有效。
三、证候及辨证要点
补中益气汤具有补益中气,升阳举陷之功,应用范围较广,其病机主要是劳倦内伤,中焦脾胃之气虚弱,生化乏源,造成机体功能衰退,甚至脏气陷而不举,临床表现为面白、短气、头晕目眩,语声低怯,疲怠乏力,或见寒热、自汗、少食、腹胀、便溏、久泄、久痢、小便频数、脱肛、崩漏、子宫脱垂,自感脐腹以下重坠等症。舌色淡或舌胖,边有齿印,脉来细弱或濡细。
辨证要点,包括二组证候群:
1.脾胃气虚的见症:脾胃气虚则运化失健,化源不足,气血益趋衰少。可见头晕、面白、气短、声低、倦怠、纳少、食后胃胀满、便溏等。
2.中气虚陷的见症:气虚陷而不举,可见脘腹坠胀,或久泄、久痢、小溲频数、脱肛、崩漏、子宫脱垂以及内脏下垂等。
四、应用体会
1.补中益气汤目前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多个病种,对脾胃气虚兼有中气下陷者用之;气虚发热者用之;脾胃气弱而致的虚证皆用之。一般以汤剂治疗,可随症加减应变。如内脏下垂诸症,重用参、芪、升、柴益气升提,也可加枳壳15克;气虚发热者酌加清热之味;纯属脾胃气虚者,重在益气补中,升、柴减量用之,或去之。此外,对重症肌无力、眼肌无力症,以本方加味治之有效;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侧索硬化症等病属“痿证”范畴,以本方配合右归丸、龟鹿二仙胶,脾肾同治,均能取得一定疗效。
2.按《内经》:“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之论,对由于脾胃气虚导致大、小便异常的病证,每以本方益气为主,佐以它药治之而获效,如老年气虚所致的尿频或失禁、小儿夜尿等,以本方加菟丝子、覆盆子、桑螵蛸等。前列腺炎所致尿有余沥,本方合滋肾通关丸治之。乳糜尿可配合萆薢分清饮加减,对脾虚泄泻加入山药、扁豆、炮姜炭、莲肉等。老年气虚便秘可加入润肠之品。
3.双向调节作用:从临床实践及有关报导证实,运用本方治疗嗜睡与失眠,腹泻与便秘,癃闭与尿频,高血压与低血压等,只要切合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的病机,俱能收效,这充分体现出本方的双向调节作用。
4.应用注意点:
(1)肝阳亢盛,头痛眩晕,面红目赤者慎用本方。
(2)胸闷纳少,舌苔黄腻而兼湿阻者,黄芪减量用之,或加苍术,与白术同用,可缓和黄芪的腻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