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常不足

张氏学术思想的又一特点是注重“阴常不足”的认识。

从比较确切地而且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的这一角度来说,“阴常不足”之观点是由元代朱震亨氏提出的,朱氏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对天地、日月、阴阳状况的观察,并分析人身生命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提出了人体阴阳生理病理的基本观点是“阳有余阴不足”。“阴不足”是指“阴精”之不足,盖阴精难成而易亏,且“人之情欲无涯”,易受酒色财气所诱惑,所以无论从生理保健,病理论治,重视保护阴精有其一定的意义。张氏推崇丹溪的这一观点。

张氏注重“阴常不足”的另一原因是张氏家族世居江南,深受温病学派的影响,亦对热病的诊治有较深的研究。而温病学派认为温邪之致病最易伤阴劫液。特别在热病后期,由于传统中医缺少输液手段,所以尤多此种现象。因此温热病的治疗,强调“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张氏自幼随父临证,耳染目睹热病伤阴之象,影响深刻,这样潜意识地容易重视阴分的亏耗。

张氏注意“阴常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临床实践的体会。张氏长期行医在申城。长期的医疗过程中,观察到患者阴虚者较多。这与丹溪所说的人体阴精难成易亏有关,同时与现今的人类社会发展亦有相当的关系。秋冬养阴的不足,生活作息的紊乱,声色喧染的诱惑,饮食习惯的影响等等都可加重阴精的亏耗。我们曾观察一组100例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人,有阴虚征象者就达80例。而这一组病例尚是以中青年为主的。在其它临床科研的观察统计中,同样发现阴虚表现者比例较高,所以加强了张氏对“阴常不足”的重视。

基于上述认识,张氏平素在临床上遣方用药较注意顾护阴分,但张氏并不否认临床上亦常见气虚的一面。而阳虚者则确实较少见,且以阴损及阳者多,所以即使补气多用清润益气之品,补阳多用温润助阳之品,而对温燥刚烈之品应用较慎重。对于补阴保液,张氏亦强调切不可过于滋腻以免恋滞病邪或伤及胃气。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崇尚脾胃学说的中医学家张镜人》。石蕴玉 张存钧 整理
2
本条ID:14082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