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痢经验谈

中医治痢,不仅方多药多而且有关议病、治则的论述也不少。基本要领有三:

1.初起不急于止涩:痢疾初起,俞氏喜用芍药汤(张洁古方)通因通用,祛湿清热,行气活血。通常于方中去肉桂加枳壳(即导气汤)。脓血多者用当归,未挟脓血者去当归。本方是治疗痢疾初起较理想的方剂。若痢疾兼有表证并且表证重者以及疫毒痢、噤口痢等,则不宜用。

痢疾初起挟表证明显者,以人参败毒散较好。有寒热往来者用小柴胡汤。喻嘉言说:下痢(有表证)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陈修园对此甚为赞赏,认为风寒郁而不解,内陷而为痢,宜以人参败毒散鼓之外出,可得微汗,其利自松。陈氏于本方加陈仓米名仓廪汤,解外而和胃气,很有道理。但现在陈仓米不易得,可于本方加薤白,解外兼开肺而泄大肠气滞,疗效亦佳。

疫毒痢以发病急为特点,初起即发高热、烦躁、腹满痛,大便量不多,多是粘液脓血,甚至一发病即出现邪陷心包,类似中毒性痢疾。前人主张用白头翁汤、黄金汤(黄土、金银花、黑豆、扁豆、五谷虫、白芍、谷芽)。俞氏认为本证按湿热毒处理较好。治宜透热转气解毒,用清营汤合黄连解毒汤。昏迷痉厥者,加安宫牛黄丸。

2.久痢宜治脾肾:久痢以治脾为先,兼顾益肾,参苓白术散为首选方。偏肾阳虚者,去薏苡仁加补骨脂,以益智仁易砂仁;有呕恶者去桔梗。俞氏用本方治久痢不下百例,其中有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阿米巴肠病、霉菌性肠炎(后两者中医辨为滞下),效果均较满意。不过本方甘缓平和,难期速效。须坚持服药15~30天,长者达半年以上。久痢而致脾肾两虚,亦非峻补可以解决,急于求成往往反致壅滞再起。要者使胃得资生,俾能纳食则吉。脾复健运,生化有权,传导自如乃安。

3.不知气化,不是良工:中医治病十分重视气化作用,治痢更是如此,这也是中医特色之一。据药理研究,许多中草药具有抗痢疾杆菌和抗阿米巴的作用。但如不知气化,不辨寒热虚实,不明药性,仅据药理作用给药,也不一定有效,甚至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如黄连、黄芩为治痢常用药。实验研究也证明芩、连不但能抗痢疾杆菌,而且还是广谱抗菌药。但临床应用常须与辛芳理气药配伍(热毒壅盛者除外),否则会致苦寒伤胃,痢疾未愈反增饮食不思;又如石榴皮、诃子、五倍子等,药理试验虽都有抗痢疾杆菌作用,但若是湿热痢初起或寒湿痢挟表证,止涩过早常转生他疾。

前述痢疾初起挟表证用人参败毒散,也是强调气化作用的一个例子。痢疾初起,外有畏寒发热或身痛怕风,内见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胶粘不爽,此为表邪入里陷于阳明。投以人参败毒散,滞下诸症自然缓解。喻嘉言称为“逆流挽舟”。前人亦有用桂枝、葛根、小柴胡汤等治痢疾挟表证者,方虽不同,理法相似。福建闽清有一中医前辈,被誉为治痢高手,用药特点是每于方中加桔梗三钱。永泰有一老中医,治痢方中常加薤白一味,疗效甚好。桔梗宣肺,能升提举陷;薤白入肺胃大肠经,能宣开三焦气滞。桔梗、薤白用于痢疾,古时方书有记载,并非这两位老中医发明。但他们善用该药,至少说明重视气化作用。

久痢用参苓白术散有效,也是与调理气机分不开的。尚未发现此方有抗痢疾杆菌或抗阿米巴作用,但临床效果的确很好。曾治一例李姓患者,52岁,长期大便含粘液,日行5~6次,伴腹痛,住某医院治疗,经省防疫站检查大便有阿米巴包囊及滋养体。先后用过多种抗阿米巴西药如双碘喹啉、巴龙霉素等,未见效果,反增食欲不振,精神疲惫,遂自动出院由中医治疗。

俞氏认为,病始由脾虚湿滞,久治不愈中气受戕,脾胃俱虚累及肾阴,拟参苓白术散健脾兼能益肾,徐徐调理。服药30余剂后,临床症状解除,大便基本正常,食欲增进,精神好转,但大便复查包囊体未消失,某医认为,患者体质已基本恢复,可以再用抗阿米巴药,但因西药已经长期更替用过无效,遂改用鸦胆子保留灌肠,意为中药副作用较小。岂料事与愿违,灌肠后腹痛再发,大便又日行5~6次,食欲锐减,厌食,病者大呼倒霉,再次邀诊。俞氏认为,久病脾肾俱虚,调治犹恐不及,今肠腑受此刺激,挫伤中气,致使运化气机紊乱。嘱仍继续服用参苓白术散,劝其宽心缓图,只要中土保安,自能康复。一个月后,诸症好转,至今十余年痢疾未复发。只惜病者临床症状解除后未肯再行大便复检,究竟阿米巴囊体是否消失是为“悬案”。但另有数例阿米巴痢疾患者用参苓白术散治疗好转后,经复检阿米巴亦随之消失,似此不只个例,谅亦并非偶中。参苓白术散为何能抗抑阿米巴?想不是药物直接杀灭,而是通过调整脏腑气机作用,增强机体抵抗力,正胜邪却。是否如此,虽未敢臆断,但中医临床家对气化作用则是谨守恪遵的。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精于诊治大法的俞长荣》。俞宜年 许士纳 整理
2
本条ID:14075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