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刘某,女,54岁,1990年10月17日初诊。
病史:胃脘痞胀、隐痛时发已数年,加重二月,饮食少、大便溏、消瘦,神疲乏力,夜寐不宁。
经钡餐检查,诊为重度胃下垂,胃镜检查诊为浅表性胃炎。曾服补中益气丸及汤剂,胃脘痞胀疼痛更甚。舌质稍淡,苔薄白,脉细略弦,上腹部及两胁微有压痛。
辨证:脾胃虚弱夹气滞。
处方:
太子参12克、炒山药15克、炙甘草5克、炒白芍15克、苏梗10克、制香附10克、川百合20克、麦芽30克、薄荷2克、红枣7枚。
每日1剂,二次煎服。
10月31日二诊,自述服上方5剂,脘腹颇觉舒服,痞胀隐痛等均见减轻。食欲好转,日进主食200克,续服7剂,脘胁之胀痛已基本缓解。但近日自觉脐下跳动,脘腹畏寒怕冷,夜寐多梦,精神尚好,仍感无力。舌苔薄白,舌质偏淡,脉细。此由中宫阳气不振,痰饮内留,心神不宁。治以温阳和中宁神:茯苓茯神各12克、桂枝5克、白术10克、炙甘草5克、益智仁10克、百合20克、酸枣仁10克、夜交藤25克、大枣7枚。每日1剂,二次煎服。
此方服5剂,自觉脘腹渐暖,脐下悸动亦改善。再服10剂,安卧如常时,诸症均渐向愈,每天饮食能进主食300克。至11月中旬复查X线钡餐,胃小弯上升4厘米。
评析本例第一方用太子参、山药、甘草、百合等益脾胃而不致滞气。并参用苏梗、香附理气。方中甘草、麦芽、大枣,即甘麦大枣汤意。取麦芽又兼疏肝而助运化,另增薄荷之辛散。
全方性味不离甘缓、辛散,调理脾胃,疏达气机。二诊用苓桂术甘汤以温药和之,加益智仁暖脾胃,茯苓、酸枣仁、夜交藤以宁心安神。从本例治验说明,胃下垂不一定都是补中益气汤证,应以辨证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