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药的应用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历代药物品种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演进而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而且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对于药物认识的程度有所不同,使用习惯和名称也不一致,因而就产生了异物同名、同物异名等混乱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自有其历史根源和客观因素,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但是,面对这些复杂的品种问题,如果对情况不掌握不分析,不积极设法解决,并从而得出不正确的解答,就会直接影响药材生产的质量和中医的临床疗效。从历史上看,每隔一段时期就会涌现出一位或几位澄清中药品种混乱的著名中医药专家。从解放以来的情况看,中药材名实不符的混乱现象较之历史上更为严重。同一品名的药材,在全国各个不同地区往往有数个或者十数个,甚至更多的不同品种,它们之间从植物亲缘关系方面来说,有的是彼此互相接近的,有的却是非常疏远,甚至根本科属不同,毫不相关。这样,就难以从药效上保证达到处方用药的要求和在生产上指导正品药材的采集与栽培。因此,研究中药材复杂品种并进而澄清混乱现象,是中医药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谢宗万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一直紧紧抓住这一研究课题,长期致力于生药学与本草学研究,倾注了大量的研究精力,遵依中医药传统理论,深入挖掘整理历代本草文献,紧密结合当前用药实际,考证澄清了近200种历史上长期混淆不清的中药品种,为国家药典的修订,《中华本草》的编纂及中药材生产经销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这是谢宗万学术研究工作中最大的成就和精华。
谢宗万长期以来总是把继承、发掘、整理、提高的精神贯彻落实在生药学研究工作当中。怎样做才能使生药学研究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突出中医药特色,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临床、科研、教学和生产服务,这就是他多年坚持中药材复杂品种研究,以澄清当前中药行业存在的品种混乱问题的中心思想。在实际工作中,他一方面重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一方面重视调查采集,鉴定研究,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发扬相结合,特别着重把传统的本草学与现代植物分类学和生药学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学术风格。据此,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在复杂的异物同名中药中,考证出我国历代传统药用的正品中药,区别出地区习用品和其他错用混用品。从而提出澄清混乱品种的意见和鉴别真伪的方法。《中药材品种论述》即其多年从事中药品种研究工作的结晶,上册于1964年出版后受到全国同行的一致好评,供不应求,并于1985年补充修订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排印出版;中册载文50篇(40万字),1984年出版问世,第二版1990年修订完成(80万字)1992年问世;下册正在编写之中。
谢宗万在解决中药材复杂品种疑难问题方面已经取得了有益成果。例如:“中药白前和白薇,本来是两种药性、疗效互不相同的药物,均为中医临床所常用。但历代本草对其品种、性状描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全国各地异物同名品种达数十种之多,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将二者颠倒错用。即不同地区以白前误称白薇,以白薇误作白前。其他张冠李戴、冒名顶替的情况则更多。针对这样典型的混乱品种,谢宗万首先从历代本草考证上入手,根据唐《新修本草》记载,抓住白前与白薇在生态习性上的不同这一关键,亲自深入二者的主产区进行调查采集,终于发现生在江边或溪滩的是白前,生长在山地的是白薇。而且针对历代本草上从来就有两种白前的记述,谢宗万在系统考证方面和实物鉴定的基础上,将叶似柳叶者命名为“柳叶白前”,将叶似芫花者命名为“芫花叶白前”。实地调查研究中并发现,白薇亦有直立与蔓生之别。同时还提出区别白前与白薇的商品名称和术语,应以“鹅管白前”、“龙胆白薇”、“软白前”、“硬白薇”、“空白前”、“实白薇”的称谓为正,反之为误。由此,历史上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复杂难题,就这样通过本草考证、实际调查、分类鉴定和性状鉴别而顺利地得到解决。谢宗万的这一研究结果,早已得到国家药典的认可,同时还纠正了过去外国学者对白前基原考证的一些错误。
又如:功劳叶是一味临床常用中药,用作滋阴益肺,兼补肝肾。主治肺劳失血、骨蒸潮热、腰膝酸软、耳鸣头晕、心悸等证。而商品功劳叶却有两种。其一是全国大部分地区应用的冬青科枸骨之叶;其二是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贵州及浙江部分地区使用的小檗科十大功劳属植物的叶。这种异物同名问题,早在50年代就引起中药界人士的注意,但多年来,未能形成统一的看法。有人认为枸骨叶用为功劳叶是误用,功劳叶应用以小檗科十大功劳属植物的叶为正品;有人则提出枸骨与功劳叶确为二物,但何以大部分市售品以枸骨代十大功劳,尚需进一步研究。70年代末,谢宗万对此问题从本草考证和基原调查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工作。通过对《本经逢原》和《本草纲目拾遗》有关论述的认真分析,终于澄清了最早药用功劳叶的正品就是冬青科的枸骨叶,而不是现代植物分类学上所述的小檗科的十大功劳;后来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所记载的十大功劳才是小檗科的十大功劳Mahoniabealei Carr.和狭叶十大功劳M.fortunei(Lindl.)Fedde;并提出由于冬青科枸骨叶与小檗科十大功劳这两种异物同名品种早在清代就已形成,后者的命名虽比前者为晚,但考虑到在植物学方面已对小檗科Mahonia译名为十大功劳属,可以保留不必更改,而冬青科十大功劳早有它的正名“枸骨”,故药材名称可直接按现时习惯沿用“功劳叶”之名作为其药材商品名称和处方用名,以资区别。由于这两类异物同名品种,实际功能主治不同,必须鉴别清楚。
再如:威灵仙为中医常用治疗风湿痹痛的药物,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但究竟什么是药用威灵仙正品,多年来学者意见不一。有认为是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中国药典》)。
但一般学者认为其药用历史较短,只是从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才正式收载。另有人认为玄参科草本威灵仙是宋代《证类本草》中收载的威灵仙,认为其药用历史悠久,应作正品。但此种现代在少数地区只作草药“冷草”或“斩龙剑”等应用而不作威灵仙。北方地区亦有认为,百合科菝葜属铁丝灵仙是该地区传统药用的威灵仙等等,诸说纷纭。鉴于这种情况,谢宗万运用文献学方法,结合当前用药实际,对威灵仙的药用历史渊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研究考证,证明:
(1)威灵仙之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代的《集验方》,其后《唐本图经》收载之。威灵仙药用的发源地是中国而不是新罗(今朝鲜)。(2)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是历史上最早使用的威灵仙,自元、明以来,相传以“铁脚威灵仙”为佳,亦即以根外皮深黑色者为正品。现对《中国药典》所收的三种正品威灵仙均属“铁脚威灵仙”类型。说明《中国药典》收载这三个品种是有本草学依据。(3)玄参科草本威灵仙是宋代药用威灵仙的主要品种之一,直到清代仍有应用,但现代只作草药“冷草”或“斩龙剑”入药,不作威灵仙用。这是中药品种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发生变化的一种反映。(4)百合科菝葜属铁丝灵仙入药用始于清代,可视为北方地区的习惯用药,但不得混称“铁脚威灵仙”。(5)菊科显脉旋复花根和云南兔儿风根,分别为《滇南本草》和《玉龙本草标本图影》中的威灵仙,是云南地区的习惯用药。(6)《救荒本草》中所载威灵仙品种不太明确,参照文图似为玄参科草本威灵仙和菊科Eupatorium属植物兼而有之,但该属植物迄今未发现有同威灵仙相混的现象。(7)自宋代以后,威灵仙不断出现伪品与混杂品。《枫窗小牍》载,藁本一度是威灵仙的伪品。此外,《本草纲目》记载,与铁脚威灵仙“须根一样,但色或黄或白,皆不可用”。可能是指同属植物铜脚威灵仙而言,也可能还有其他根皮色浅的种类。
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考证学术成就中的另一大特色是,把对中药材原植物的考订纳入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去,各种药物绝大部分都是以方的形式应用的,所以谢宗万在研究考证某些药物品种基原时往往是结合古代组方的方义而进行的。他认为,中医治病就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按理法方药的总原则,组方遣药,方以法定,以法统方,方是药的组合,药是方的物质基础。
现今有应用古方而不验的情况,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今日所用之品种与古方所载之品名实不符,因此他特别强调为确保医方固有疗效的发挥,必须重视古方药材品种与入药部分的变化。对此,谢宗万提出:
一、一般医方中药物,一律以正品入药,特殊情况,可灵活变通
使用地区习用品种中药品种繁多,异物同名现象复杂,为确保医方固有的疗效,一般方中所用之药,应一律以正品配方。例如《伤寒论》治热痢下重的“白头翁汤”中的白头翁,全国都必须使用《中国药典》规定的毛茛科白头翁Pulsatillachinensis(Bunge)Regel的根。中药木通在临床作用上,有特殊情况。四川地区历来习惯使用毛茛科的川木通,即小木通Clematisarmandii Franch.或绣球藤Clematismontana Buch. Ham.,东北地区历来习惯使用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即东北马兜铃Aristolochiamanshuriensis Kom.的藤茎。如处方只写“木通”二字,而未标明哪种木通时,则可按该地区习惯用药灵活付给。金钱草有多种,全国各地用药习惯颇不相同。四川地区习惯以报春花科的过路黄Lysimachiachristinae Hance为金钱草;两广地区习惯以豆科的广金钱草Desmo diumstyracifolium(Osbeck)Merr.为金钱草;江苏、上海一带习惯以唇形科活血丹(连钱草)Gle chomalongituba(Nakai)Kupr.为金钱草;江西地区习惯以伞形科的天胡荽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 Lam.或破铜钱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 Lam.var.batrachium(Hance)Hand.-Mazz.为金钱草。
在《中国药典》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尊重各地多年用药经验是必要的。如此则符合他们处方用药的旨意。但这些品种也至少应该在“地方药品标准”规定范围之内才行。在一定范围之内灵活变通是可行的,但绝不能漫无边际。
二、古代医方,因时代不同,品种变迁,应按当时品种入药
中医药有悠久的历史,自汉魏六朝以来,在迄于今的两千余年之中,同一药品,其品种有一贯延续不变者,也有随不同时代而发生品种变迁者。为欲确保原方固有的疗效,自然在药物方面,就要求按当时实际品种入药,务使名实相符。例如《乾坤秘韫》中治疗脾劳黄疸的如圣丸,和危亦林《得效方》治妇人血崩中的草血竭,都不是《滇南本草》所载蓼科草血竭Polygonumpa leceum Wall.的根茎;而应是大戟科的地锦草Euphorbiahumifusa Willd.的全草;戴原礼《证治要诀》治大肠泻血,杨清叟《外科方》治痈肿背疮和危氏《得效方》治金疮出血与恶疮见血方中的血见愁,也是这种地锦草,而不是茜草科的茜草Rubiacordifolia L.或其他。唐容川《血证论》诸方中所用的血藤,是四川所产的大血藤科(或木通科)大血藤Sargentodoxacuneata(Oliv.)Rehd.et Wils.的藤茎。
三、“新兴品种”可以取代古方中原相应同名品种
鉴于“新兴品种”是在长期临床中由异物同名品中择优选拔而来的新兴优良药材品种,因此古方中所用药物品种,既可以使用原品种,也可以使用“新兴品种”代替之。例如《痧胀玉衡》“降香桃香散”中所用降香,既可使用芸香科山油柑Acronynchiapedunculata(L.)Miq.树干的干燥心材,亦可使用现时《中国药典》收载的豆科植物降香檀Dalbergiaodorifera T.Chen的心材。又如《太平圣惠方》中的巴戟散,尽管宋代巴戟天有异物同名品存在,但均可以巴戟天的新兴品种——茜草科植物广巴戟Morindaofficinalis How的根取代之。这就和药用连翘,木樨科连翘Forsythiasuspensa(Thunb.)Vahl可以取代古方中连翘——金丝桃科的黄海棠(湖南连翘)Hypericumascyron L.一样。
四、异物同名品视其在医方中的效能,决定其品种
青蒿在古代原名草蒿,植物来源有两种,但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治疟病方所用绞汁治疟的青蒿,根据其截疟的功效,应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annua L.而不是香蒿Artemisiaapiacea Hance。
神仙对坐草在国内亦有多种,《百草镜》治黄疸初起,又治脱力虚黄方用神仙对坐草、三叶白、荷包草、平地木、茵陈各三钱。根据其效能,并参考其他有关资料,可以断定方中之神仙对坐草,应为报春花科过路黄Lysimachiachristinae Hance的全草。
苍术Atractylodeslancea(Thunb.)DC.和白术A.macrocephala Koidz.在古代统称为术。如古方只写术,而不明确何种时,则可按方义效用区别之。白术辛苦甘温,为补脾要药,功能健脾燥湿,固表止汗。苍术苦温辛烈,为运脾要药,功能芳香化浊,燥湿止痛。在实际应用上,由脾虚而生湿者用白术,因湿盛而发生脾虚者,则用苍术。如《外台秘要》“头忽眩晕”方之“术”,应为白术。《肘后方》“腹中虚冷”方中之“术”,应为苍术。
五、不同时代,药物入药部分的变迁,应予重视
古代主流本草,包括《新修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原始》等,从唐代到明代的本草及医方中所载的郁金都是姜黄属植物姜黄Curcumalonga L.的根茎。而现时是以姜黄属多种植物的块根为郁金,有据可考者始自清代。故明代以前医方中所用郁金,以现时药用姜黄的根茎当之,最为适宜。以Curcumalonga L.的根茎,从郁金转而作姜黄使用,有明确记载的始于《植物名实图考》,并沿用迄今为《中国药典》所载。故清代以后医方中的姜黄,以其根茎当之,也是有根据的。又如宋代以前药用的枳实为芸香科枸橘的成熟果实,而宋代以后药用枳实主要为酸橙枳实的幼果。
谢宗万的这些见解已经得到全国许多中医药同行们的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