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食疗与养生

中医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以饮食治病防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上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下至后世的本草书籍《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以及近代一些本草专著,都记载了大量治病与防病、养生皆宜的药用食品。例如《黄帝内经》中对脚气病即有记载,以后东晋葛洪和唐孙思邈对脚气病又作了详细的论述,并用猪肝、赤小豆、苡仁、杏仁、大豆进行治疗,近代证明,这些食品都是高含维生素B1的食品。另外,对于维生素A缺乏的夜盲症,《千金方》首先记载了此病,并提出了羊肝能补肝明目的卓见。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有海藻酒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等等。自唐以后,有许多食疗专著,如《食疗本草》、《千金方·食治》、《遵生八笺》、《墨蛾小识》、《饮膳正要》等,对食疗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所述甚详,成为中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认为,饮食营养不单是维持生命活动、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以饮食为药饵、防病治病的功效与药物有异曲同工之妙。饮食疗法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思想,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特点,讲究食物性味,注意饮食间的配伍和饮食宜忌,重视服药期间的饮食宜忌;把人体与周围环境,尤其是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密切联系起来,提出了调配饮食要注意四时季节变化的宝贵见解,其内容十分丰富,是中医临床治疗、祛病养生、益寿延年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一、药食同源

饮食与药物从来都是同源异流的,其渊源已久。传说在商汤时,有一位叫伊尹的大臣,既精通烹调,又通晓药性,常调剂汤液以治病人,后人常流传“伊尹创汤液”的说法。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医学分为四科,而食医即其中之一。又如,战国时期名著《吕氏春秋》的《本味篇》中提及姜、桂,认为既是调味料,又是发汗解表药等。可见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人民就已注意到饮食与药物的关系了。唐孙思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饮食与药物对维持人体健康是缺一不可的。药物有祛除病邪、补益正气的功效;饮食同样有扶助正气,祛病延年的作用。《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谷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饮食五味,经过消化吸收过程,把精微物质营运全身,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它既是脏腑组织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为中州,以灌四旁,饮食入口,以养脾气,脾气健,化源充足,五脏才有正常的生理活动,否则,脾胃败绝,神乃消亡。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所谓“浆粥入胃”,一云表示胃气来复也;一云浆粥者,有助胃气以化生精微,扶益正气之功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明确指出:“人以水谷为本,人绝水谷则死。”若食不果腹,终日饥肠,给养匮乏,则正气日渐衰惫,久而久之,损寿而终矣。药物与饮食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若此,而药物与饮食的来源也同出一辙。五谷(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五果(桃、李、杏、栗、枣)、五菜(葵、藿、薤、葱、韭)、五畜(牛、犬、猪、羊、鸡)等,既是食用之物,又是健身之药。健身以扶正,亦有祛邪之力。从狭义讲,蔬菜瓜果,肉禽蛋鱼之类为常用膳食;由广义讲,举凡滋助脾胃、补益正气、健身强壮之品,皆可谓药。丁香、小茴香、官桂、草果、生姜、干姜、八角茴香等既是调味佳品,又是散寒、醒脾之药;羊肉、牛肉、猪肉、狗肉、鱼、蛋等,既是美味佳肴,又是滋补之品,海蜇、海藻、昆布等,既是可口海味,又是软坚散结之药。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利用食物防病治病,就地取材,简便易行,实惠经济,既没有一些中药苦口之味,又无一些西药副作用之弊,人乐于食而又有祛病之效。

临证中祛邪固然重要,而顾护正气尤为首务。《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就是一个以正气为出发点的治疗原则。李念莪曾精辟地论述了顾护正气的重要性。他说:“千万法门,只图全其正气耳。嗟乎!而补实误,固必增邪,尚可解救,其祸犹小;虚而误攻,真气立尽,莫可换回,其祸至大。生死关头,良非渺小,司命者其慎之哉!”他从虚而误攻的危害,说明正气对于人是生死存亡的根本,无论何种治法都应以顾护正气为出发点。《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不尽,行复如法。”明确指出既祛邪又伤正,过当则伤正。所谓食养尽之,告诫医者勿药过病所,徒伤正气,最终还是要靠饮食调养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素问·六节脏象论》)。顾护正气,食养是不可少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饮食疗法与辨证配餐

药物有升降浮沉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甘辛咸之味,饮食也有四气五味之别,五味入口,各有所归,以养五脏。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五脏之精气皆赖五味的滋养。阴之所生,本于五味。饮食五味之用,有散(即疏散、升散)、收(收敛、收涩)、坚(坚固、坚燥)、柔(即软坚、柔刚)、缓(缓和、冲和)、润(濡润、润燥)、燥(燥湿)的不同,而五脏所苦所欲各异,气味合而服之。例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甘味柔肝、养肝、保肝,缓其易亢易急之将军之性;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故肝气郁,当以辛味疏散以顺其性;肝虚时,也当以酸味收敛以固其精。可见“气味合”是吃紧处,饮食的性味作用与五脏的生理病理是息息相关的。如果饮食失宜,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之一。“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无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则皆难疗。”进食必须要结合五脏的属性及食物性味的特点,即不乱施杂给,也不投其所好,辨证配餐施治为要。《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从脏腑角度阐述了“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之外,还从“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说明了时令与饮食五味关系的问题。医者不可不知。张仲景除在《金匮要略》中有专论食疗篇外,《伤寒论》中亦屡见不鲜,如桂枝汤条下仲景云:“服已须臾,啜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又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其啜粥和禁生冷就是食疗方法。啜粥,使谷气得充,培养汗源,以助药力,微汗而病解,达到扶正祛邪,安内攘外之功。禁生冷等,以绝饮食不当、助邪伤正之弊,禁生冷粘滑等,以除碍胃留邪之虞。篇后又专论劳复、食复,强调病愈后尚需饮食调摄,声明新虚不胜谷气,损谷则愈的道理。

三、饮食调养与禁忌

饮食五味贵在调养。首先不要多食或偏嗜。《外台秘要》中说:“五味入口,不欲偏多,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是五行自然之理。伤初即不觉,久乃损寿耳。”《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可见,不仅得病,甚或影响生命。

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其次,饮食不宜过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量则损伤脾胃,导致元气不足,变生它患。“饮食有节,以养脾气,脾气得补,中州健运,祛病增寿。饮食不可过杂,慎食华而脂肥及酥酪膏肉之类”。正如《千金方·食治》所说:“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必须慎肥腻饼饧酥油之属。”饮食不宜过热过冷。

《灵枢·师传》云:“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尤其是高龄之人,更应慎饮食,讲养生。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中指出:“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认为“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事药”。《千金翼方·养老食疗》亦说:“饮食当令节俭,若贪味伤多,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彭亨短气。”可见,食饵疗法,也是老年人保证健康、延长寿命、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告诫我们,不能偏爱药物而废食养。“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一些常用食疗药物:如赤小豆、绿豆、扁豆、蚕豆、豌豆、红薯、苹果、梨、香蕉、桃、杏、李、葡萄、樱桃、山楂、杨梅、桑椹、柿、石榴、橘、橙、柚、柠檬、菠萝、枇杷、无花果、海棠、沙果、酸梅、甘蔗、大枣、酸枣、橄榄、花生、松子、杏仁、银杏、槟榔、荔枝、桂圆、莲子、芡实、南瓜子、海带、黑木耳、银耳、香菇、秫米、粳米、大麦、小麦、薏米等等。

常用汤方:如胡萝卜红枣汤、荠菜炒猪肉、木耳柿饼羹、莲子山药糕、韭汁牛乳饮、猪爪红枣汤、猪爪鲫鱼汤、猪皮红枣汤、雪羹汤、拌海蜇、黄芪炖鸡、虫草炖鸡、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四、列举一些食物的治疗作用

有降脂、降压、防止血管硬化作用的食物,如海藻、紫菜、山楂、黑木耳、香茹、大蒜、洋葱、茶叶、荷叶、莲心、芹菜、荸荠、海蜇、蜂蜜等。《生理科学进展》[1981;(2):160]报道,食物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发现一些食物如姜、牛奶、大豆、蘑菇、大蒜、洋葱、甲鱼、海水鱼油等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预防效果,以及降低高血脂的作用。

有解毒作用的食物,如蕃茄、绿豆为清热解毒;茶叶、白扁豆为解毒药物;山羊血、空心菜可解蕈类中毒;大蒜则可抑菌解毒;蜂蜜解百毒。

有消炎作用的食物,如大蒜、菠菜根、芦根、马齿苋、冬瓜子、油菜、慈菇等。

有降糖止渴作用的食物,如猪胰、马乳、山药、豇豆、豌豆、茭白、苦瓜、洋葱等。

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如西瓜、冬瓜、黄瓜、苦瓜、绿豆、扁豆、乌梅、菠萝、田螺等。

有去湿利水作用的食物,如西瓜、西瓜皮、冬瓜皮、茶叶、绿豆、赤豆、玉米须、葫芦、鲤鱼、黑鱼等。

有强健脾胃作用的食物,如生姜、乌梅、鸡内金、麦芽、陈皮、花椒、茴香、葱、蒜、醋、山楂等。

有清咽利喉作用的食物,如青果、乌梅、苦瓜、凉薯等。

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食物,如核桃仁、芝麻、松子、柏子仁、香蕉、蜂蜜等。

有镇咳祛痰作用的食物,如白果、杏仁、桃仁、冬瓜仁、橘、梨、冰糖、萝卜及动物胆等。

有止血作用的食物,如花生内衣、黄花菜、木耳、莲蓬、藕节炭、丝瓜络炭、乌贼骨等。

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如饴糖、大枣、花生、莲子、山药补脾胃;羊肉、乌龟肉、胡桃、韭菜子、海参、虾等可补阳;桂圆、红枣、桑椹、荔枝等可补血;鱼肚、甲鱼、黑白木耳可补阴;动物肝脏能补肝明目。

有透疹作用的食物,如香菇、芫荽、胡萝卜、荸荠、黄花鱼、鲜鲫鱼、鲜虾、燕窝、葡萄干等。

有涩肠止泻作用的食物,如大蒜、马齿苋可用于热性泄泻,焦山楂、焦麦芽、焦谷芽、炒陈皮等用于伤食泻;薏米、莲子、炒山药用于脾虚泄泻。

有驱虫作用的食物,如槟榔、榧子、使君子、乌梅、大蒜、南瓜子、椰子、胡萝卜子等。

有生奶作用的食物,如鲫鱼、猪蹄、鱼头、生南瓜子等。

有预防感冒作用的食物,如醋、大蒜、葱、生姜、淡豆豉、白菜头等。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博学精思善推陈出新的中医药学家谢海洲》。张纲 黄菊青 整理
2
本条ID:14053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