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认为,很多种不同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或一定阶段)时,往往会产生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血瘀”的共同征象,而成为不同疾病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如疼痛、肿块、瘀斑、唇舌皮肤青紫,出血紫黑,皮肤甲错,精神狂躁,月经不调,红色紫暗有块或痛经等。据此,谢氏总结出一整套辨证论治的方法,现简介如下。
1.外伤后遗症:由于跌仆损伤或手术治疗损伤血脉,引起瘀血,影响气血运行及脏腑功能,以致变证蜂起,往往形成虚实夹杂之症。早期多采用活血化瘀之法,吸收伤科治疗跌打损伤的经验。但由于外伤后遗症甚为复杂,故绝非“瘀血”二字所能概括,临证当明辨。
2.痛证:唐容川说:“凡是疼痛,皆瘀血凝滞之故也。”由于外邪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经脉失和,血行瘀滞不通,必然发生疼痛,所谓“不通则痛”。举凡痹症、心腹疼痛、胃脘痛、头痛等都是不同部位的气血瘀滞,故常用活血化瘀法治之。但应根据所在脏腑及兼夹病邪的不同,配合不同方法,选用不同药物治之。
3.风证:包括内风、外风。主要指肝风内动引起之眩晕、头痛、口眼歪斜、震颤抽搐,甚至突然昏仆等症;风窜经络则可引起麻木瘫痪、半身不遂。肝为风木之脏,肝主藏血,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养而易动风,所以治疗风症以调和血脉为基础。外风侵袭经络,亦可引起经行不畅,发生痹痛等症。外风当兼行血和血,内风宜养血活血,若血脉通畅则风邪易去。且内风多兼脏腑阴阳之失调,或夹痰浊为患,还应合用它法,方能十全。
4.血证:指出血和发斑。唐容川说:“凡系离经之血,与养荣周身之血已睽绝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均有出血发斑之症,并非一味补血止血所能疗,而应据证配合活血化瘀法,选用效轻的活血化瘀药物或祛瘀止血之品,如丹皮、赤芍、茜草、三七等。而其临床表现则以斑色紫暗、血色偏暗、舌质暗红或有紫斑为特点。
5.久病必然会由气及血,引起血行瘀滞。叶天士在其医案中多次论道:“经几年宿病病必在络”。周学海也引叶氏之说认为:“凡大寒大热病后,脉络之中必有推荡不尽之瘀血。”许多慢性病后期均兼有血瘀病理变化。如《金匮·血痹虚劳篇》之大黄蟅虫丸证,出现“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之干血痨证,即是五脏虚劳,引起经络营卫气伤而致瘀血现象。这既是许多慢性病出现虚实夹杂的原因,也是一些虚证补之不当或虚不受补的原因之一。
6.症瘕积聚,都是气血积滞而成。《灵枢·百病始生》即已指出:“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王清任亦说:“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此时,一般活血化瘀之药难以取效,必选用祛瘀力强兼有软坚化积作用者。如鳖甲、丹参、王不留行、三棱、莪术等。特别是虫类药:如虻虫、水蛭、虫、鼠妇等,善于走窜入络,通经破瘀之力甚强。这与叶氏主张的“通络方法,每取虫蚊迅速飞走诸灵”,其义相合。
7.妇人病:妇人以血为先天,而肝藏血,若肝气郁结,失其条达则经血不调;或经产之时血络受损,调护失当,均可引起经带胎产诸病,故活血化瘀法在妇人尤为常用,如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慢性盆腔炎等均可用之。但妇人多情志抑郁之患,常须和舒肝理气合用,在选药时,应注意用兼有调经作用之活血化瘀药,如当归、丹皮、赤芍、灵脂、香附、元胡、蒲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