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病治疗固然重要,平日保健养生无论对防病治病或眼病恢复也很必要,不可不知。
1.七情调和:古人强调对内在精神的调摄,《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只有心情舒畅,性格开朗乐观,才能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健康。反之,心神过劳,思虑太过,精气耗散,易致目病。若遇到不如意的事,要制怒,以养肝气,否则暴怒伤肝,肝伤则血不和,肝阳上亢而致目病,重则肝火上逆,出现暴盲等,眼科临床常见到生气着急或大怒后造成青光眼急性发作,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失明的病例。明代胡文焕在《养生要诀》中说:“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原机启微》等眼科专著也有因七情变化引起眼病的讨论。如《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曰:“内障之病皆因七情过伤,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忧伤肺,过思伤脾,过悲伤心,过恐伤肾,过惊伤胆,藏府内损,精气不上注于目”。严重的悲哀可使人心神摇动,悲伤心,心伤则血损,心主血,目受血而能视,血伤则目昏不明。应该像《目经大成》中所记载的:“七情之来耶,薄以待之,其去也速,则九窍俱生。”这样才有利眼病的恢复。
2.劳逸适度:人体通过适当的运动或劳动不仅促进血脉流通,关节疏利,气机调畅,增强机体抗病力,同时也可治疗某些疾病。但若过劳则可损气亏血,伤精耗神,双目诸病由生,如暗光下常读细书,描刺雕刻目不转睛,久则伤血耗精,可能得视近怯远症。房劳过度,肾精耗损,真元亏虚,对许多先天禀赋不足,肾阴、肾阳本已偏虚的眼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先天性黄斑变性、视神经萎缩等的治疗十分不利。相反,长期好逸恶劳,可使人懈怠安惰,纳谷不香,饮食难消,加之气血周流缓滞,久则目失后天所养,眼病随生。正如古代自创“五禽戏”锻炼身体的著名医家华佗所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疏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说明动静结合,适度劳逸对人体四肢百骸,经脉五官都有益处。气功可以防病治病已众所周知,气功还可以补益脑髓,生精益气。《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而目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因此,选择适当的气功对防病养目必有益处,眼科常用静坐功兼在眼周围局部按摩,可取睛明、攒竹、目窗、风池等穴,有利气血流通,筋脉舒利,消除疲劳。
3.饮食有节:不要过纵口福,应戒烟慎酒,烟酒为辛热刺激之物,可助火上炎,贻害双目,临床有因烟酒成瘾无度致盲者,不可不防。饮食调理要适应身体阴阳虚实盛衰,若外眼热病或素体阳盛,应忌食辛辣姜蒜刺激性食物,更不可妄食参茸大补之品,否则可使新病加重,旧病复发或诱发他症。眼病应重视脾胃调理,小儿脏腑幼嫩,消化力弱;老人真气渐竭,五脏衰退,故老幼者,除遣方药注意健脾消食外,平时饮食顾脾护胃也很重要,提倡饮食多样,荤素适当,食不过饱,饮不过量,食富营养,三餐规律。多吃蔬菜杂粮,少吃煎炸炙煿等燥热之品和年糕、元宵、肥肉等粘腻助湿之品。《内经》曰:“粥浆入胃,则虚者治。”粥为煮米糜烂而成,易消化,可养胃,借助适宜肠胃吸收的稀粥适加食疗药品,可健脾气、益精气,有利眼病恢复。如山药粥、芡实粉粥、莲子粥、扁豆粥、鸡肝粥、菟丝子粥、薏苡仁羹等,均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食用。当然,五脏之虚都有食补之法,但其中的关键,是补脾胃这一后天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