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学派,是由研究和阐发脏腑病机证治为主要内容的医家组成。以张元素为首创,李东垣为中坚,王好古、罗天益等著名医学家的参与,逐渐形成的。强调调理脏腑功能,阐明脏腑病证机理,提高辨治内伤杂病的能力。尤其以李东垣《脾胃论》最为突出,他不仅阐明了脾胃病机,解决了气虚发热的问题,还进一步揭示出脾胃功能状态在许多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过程中,传变与转归的关键意义,指示调理脾胃对全身整体功能的重要意义,强调这是对全身各类疾病的治疗都应首先考虑的关键问题。韦氏在对眼病的诊治中,着重从全身脏腑功能来考虑,特别重视脾胃的调理与保护。指出李东垣所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缘禀受于脾,上贯于目……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胃气既病则下溜……清气不升则九窍不利”等著名论断,是眼科临床应特别注意的。故对内、外障眼病的辨证,每多注重脾胃情况,作为拟定治法的依据之一。属脾胃为患者,自当调治脾胃。一些眼病其病机主要矛盾虽不在脾胃,在治疗中也应时时注重调治中土。认为中气旺则气血充盛,升降有序,脏腑和谐,有利于眼病的康复。对单纯以凉药治目疾之论给予批评,如青光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等内障眼病的分析中,均提出脾气虚弱是其中重要的证型之一。对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巩膜炎等白障眼病,虽以清热解毒为主,却常加炒白术、山药、麦芽以助运化。治疗角膜病,常用石决明、赤石脂,但采用布包煎煮去渣,以防药末伤胃,且常加白术、神曲等调理脾胃之品,以护胃气。特别强调:“久病常服中药,药之寒热温凉走窜滋腻之偏难免损及脾胃,故治眼病不知顾及脾胃者,是治之失着。”调理脾胃形式多种多样,每因人、因病而定。调治中土为主者,补脾健胃,益气升阳,温中健脾,利湿醒脾,补脾摄血等酌情选用;属兼顾中州者,或将调中之品佐于组方之中,或另开丸药辅佐治疗,或分段施治,或病后专调脾胃等。
对起病缓慢的内障眼病,认为多数因肝肾不足所致,治疗又当补益肝肾为要,以逐渐充养精血,缓取疗效。每用枸杞子、熟地、当归、女贞子、白芍等养血滋阴、固本培元之品,使精血充沛,上荣于目,达到治疗目的。
总之,韦氏在眼科临证中,强调全身整体功能的协调正常,脏腑之间生克制化有序,崇尚易水学派,尤其注重脾胃,把中医脏腑辨证的内容,灵活巧妙施用于眼科临床之中,使之成为自己学术上的重要观点,这对当今眼科临床重视局部,忽视整体的趋势,有其重要学术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