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余粮丸、附子汤与慢性肾盂肾炎

禹余粮丸证:《伤寒论》治“小便已阴疼”的禹余粮丸方已佚,古本《伤寒杂病论》所载此方用之有效。慢性肾盂肾炎日久,肾气不足,不能固摄,加之肾寒收引于内,症见小便已阴疼,尿虽频急而清者,宜用此方。若因湿热久羁下焦而阴中灼热者,又当去姜、附之燥热,加清润的白茅根等以渗利之;若肾亏腰痛甚者,还应加桑寄生、杜仲、续断等以补肝肾,强腰脊。如一女青年患本病日久,腰痛,小便已阴疼,终持续半小时方能缓解,旦轻夕重,阴中虽灼热而尿清白,神疲肢冷,易感冒,月经量少色淡不易干净,白带多,少寐,晨起口苦吐清水。投以禹余粮方加减:

禹余粮15克、党参15克、五味子10克、茯苓15克、甘草30克、白茅根15克、桔梗10克、桑寄生15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

连服16剂,诸症基本消失,继续守方以竟全功。

附子汤证:肾盂肾炎日久,以致肾阳亏虚,虽有湿热内蕴,当以温补肾阳为主,清利湿热为佐,标本兼顾,方可收效。如一女患本病年余,反复发作,愈发愈甚,头面四肢浮肿,腰酸痛,小便短赤浑浊如橘汁,怯寒甚,无汗,易感冒,头昏耳鸣,心悸健忘,神疲,寐少梦多,口臭,大便时结时溏而溏时较多,或便带鲜血,舌根苔黄腻,脉迟。投以附子汤方加味:

熟附子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白芍10克、党参10克、麻黄3克、甘草15克、浮萍10克、白茅根30克、生苡仁15克、赤小豆15克。

连服6剂,诸症大减,守方长服而痊愈。

当今治黄疸型肝炎,大都习用茵陈蒿汤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对常见的阳黄证疗效颇佳,遂令不少医者淡忘了阴黄证治。而不少长期住院治疗少效,且黄疸日益加深,临床症状日益加重,被视为“难治性”黄疸者,往往就是阴黄。患者表现为精神萎靡,怯寒肢冷,便溏纳呆,舌苔白滑。此时虽黄疸色深如金,不可从阳黄论治,我们常用茵陈五苓、理中、四逆等方获效。

如一男青年,五月患“乙肝”,至八月黄疸仍未退净,长期感冒咳嗽,恶心纳少便溏,精神萎靡。曾服大量清热解毒退黄中草药和保肝西药无效,我们予服平陈汤、玉屏风散、四君子汤加茵陈、焦三仙等迅速好转,并守方继进而愈。至次年初,因劳累过度,又感肝区不适,复查肝功能又出现损害,GPT升至147u,乙肝五项示HBs Ag与HBc Ab阳性。黄疸再现并迅速加深,精神萎靡,四肢乏力,脘胀,口淡出水,纳差欲吐,痰多,便溏,晨起鼻衄,苔白脉弱。证属阴黄,投以茵陈五苓散方加味:

茵陈蒿60克、茯苓30克、猪苓30克、泽泻30克、焦白术30克、桂枝15克、法半夏15克、陈皮15克、炙甘草5克。

连服7剂,黄疸明显减退,诸症改善,守方减半量再进14剂,诸症消失,继以补中益气汤方善后而痊愈。

又一中年妇女,体素阳虚,患“甲肝”,发热恶寒,怯寒特甚,恶心不食,神疲肢冷,便溏,巩膜呈黄绿色,苔白,脉沉迟弱。投以茵陈四逆汤方加味:

茵陈蒿60克、熟附子15克、干姜15克、炙甘草5克、党参3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

连服30余剂,黄疸退尽,诸症悉除,肝功能恢复正常而痊愈。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倡导寒温内外统一的万友生》。万兰清 整理
2
本条ID:14047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