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代论述
心痛包括厥心痛、真心痛,源于《内经》。
厥:同绝,是指阻绝心脉和毛脉不通,血络瘀滞,清气不入,而生心痛。厥心痛是指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突然疼痛如刺、如灼、如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甚则昏倒,其重症称为真心痛。正如喻嘉言《医门法律》所言:“厥心痛……去真心痛一间耳。”《灵枢·厥病》说:“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瘈,如从后触其心”,“腹胀胸满,心尤痛甚”,“如锥针刺其心”,“色苍苍如死状”,“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该篇又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说:“素无心病,卒然大痛,无声,咬牙切齿,舌青气冷,汗出不休,手足青过节,冷如冰,是为真心痛。内外邪犯心之包络,或他脏之邪犯心之支脉,故心亦痛,此厥心痛也。”《医学入门·心痛》说:“真心痛,因内外邪犯心君,一日即死;厥心痛,因内外邪犯心之包络,或他脏邪犯心之支络。”关于心痛之病名,从《内经》及后世医家还有提出“卒心痛”、《素问·缪刺论》“久心痛”、《圣济总录》“胸痹”、《金匮要略》“胸痹心痛”、《杂病广要》“足厥阴心痛,足太阴心痛,手太阴心痛,足少阴心痛……”等等。但从临床上看,突然昏厥,四肢逆冷者,正是因为心痛而引发的厥逆,故为厥心痛,其重症即为真心痛,较为恰当。
从临床表现上也描述得很详细,如《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又如《圣济总录》和《类证活人书》记载:“痛如两乳之中,鸠尾之间”,“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甲……”。《类证治裁》:“真心痛……猝大痛。无声,面青气冷,手足青至节,急温散其寒,亦死中求活也。”《金匮要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仁术便览》:“真心痛,朝发暮死……痛甚唇口青黑。”《医碥》:“心包络病,在胸下 骭骨处”等等。
对本病的治疗,《内经》、《金匮》用薤白、桂枝等;《世医得效方》用苏合香丸;《汉简》上用细辛、菖蒲、人参等,都有显著疗效。为我们学习、研究、治疗心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丰富经验。
值得重视的是明、清时期不少医家,如方隅《医林绳墨》、陈士铎《辨证录》、虞抟《医学正传》、林佩琴《类证治裁》等,皆摆脱了真心痛不能救治的陈说,提出“亦未尝不可生”的卓见,且列出救治方药。显然这是本病治疗上的一大进步。但清代以前提出治疗心痛的药物主要是温药。
《仁术便览》:“真心痛……用温药。”具体急救如《医碥》“治真心痛用猪心煎,取汤入麻黄、肉桂、干姜、附子服之,以散其寒,或可死中救生”;《杂病广要》“必借附子理中汤加桂心、良姜,挽回生气可也”;《医门法律》治厥心痛“急以术附汤温之”;《太平圣惠方》治卒心痛以“吴茱萸丸方”及《金匮要略》以瓜蒌薤白白酒汤等皆取温通散寒、宣痹之效。
现在临床研究,在古人的基础上又大大丰富了其治法,如活血化瘀法、芳香温通法、宣痹通阳法、滋阴补肾法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将辨证与辨病紧密地结合起来,既突出中医证的研究,又将现代科学仪器紧密地应用于病的诊断上,使中医在治疗心痛这一急症方面丰富多彩,疗效也十分满意。
二、病因病机
寒邪犯心:素体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复因气候突变,寒邪侵袭,以致两虚相得,寒凝胸中,胸阳失展,心脉痹阻。如《素问·调经论》所云:“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于是发为心痛。
七情内伤:喜为心志,过喜伤心,心气涣散,血行迟缓,易致血凝,堵塞脉道而成心痛;怒为肝志,肝气内痹,疏泄不利,气滞于脉道,致心脉受损而成心痛;忧思为脾志,过思伤脾,脾气郁结,升降受阻,《灵枢·口问篇》谓“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运化呆滞,聚湿生痰,痰浊壅塞脉道而成心痛。
饮食失节:恣食膏粱厚味,或饥饱无常,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饮食不能生化气血,聚湿生痰,上犯心阳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遂致心痛;痰浊留恶日久,则可成痰瘀交阻之征,病情转顽,故明代龚信《古今医》亦云:“心脾痛者,亦有顽痰死血,……种种不同。”气血不足:劳倦内伤或久病之后脾胃虚弱,气血乏生化之源,以致心脏气血不足,即所谓心脾两虚之证;或失血之后,血脉不充,心失所养,心气虚可进而导致心阳不足,阳气亏虚,鼓动无力,清阳不展,血气行滞,发为心痛;心脏阴血亏乏,心脉失于濡养,拘急而痛。
肝肾亏虚:年老体衰或心阴心阳不足,久而及肾。肾阳不足,不能鼓动心阳,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心痛,肾阴不足,则水不涵木,又不能济于心,因而心肝火旺,更致阴血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心痛。
总之,心痛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归纳起来,其本虚可有阳虚、气虚、阴虚、血虚,且又多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见气阴不足,气血两亏,阴阳两虚,甚或阳微阴竭,心阳外越。其标实自有痰、饮、气滞、血瘀之不同,同时又有兼寒、兼热的区别。而痰浊又可引起或加重气滞、血瘀,痰瘀可以互结,阴虚与痰热亦可互见。阳虚与寒痰、痰饮常常交织,寒痰、寒饮又易损伤阳气等等,复杂多变,临床必须根据证候变化,详察细辨。
三、辨证论治
1.心痛的诊断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症心痛协作组制定的“中医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标准进行。
以膻中及左胸膺疼痛,突然发作或发作有时为特点,疼痛有闷痛、刺痛、灼痛、绞痛、隐痛等不同,同时可引及胃、咽、肩背、左上肢、心窝等部位疼痛;本证每卒然发生,或发作有时,常兼有心悸、气短等症,多于夜间加重;情绪激动,饱餐之后,劳累过度,寒冷刺激均可诱发;结合现代理化检查协助诊断。
心痛应与下列疾病鉴别:胃脘痛:疼痛发生多于食后或饥饿之时,部位主要在胃脘部,多有胃脘或闷或胀,呕吐吞酸,或不食、或便难、或泻痢,而心痛则少有此类症状,多兼见胸闷、气短、心悸等症。
胁痛:部位主要在两胁部,且少有引及后背者,其疼痛特点或刺痛不移,或胀痛不休,或隐痛悠悠,鲜有短暂即逝者。
胸痛:疼痛部位在歧骨之上,其疼痛特点多呈持续不解,常与咳嗽或呼吸有关,且多咳唾、发热或吐痰等。心痛的范围较局限,且短气、心悸多与心痛同时出现。
结胸:本病指邪气结于胸中,胸胁部有触痛,颈项强硬,大便秘结或从心窝到少腹硬满而痛,其特点为触痛,或痛拒按,与心痛不同。
2.心痛的临床表现
轻者,只觉心区痞闷隐隐作痛,或胀闷,或刺痛,太息,呼吸欠畅。休息后可缓解,劳累饱餐或情志波动时可发作或加重。
重者,发病急暴,心区或胃脘憋闷而痛,如绞、如灼、如刺,不欲动,痛引肩胛或臂内,心悸而惕,短气或气急,面色苍白,口唇青暗,四肢不温,烦满腹胀等。
甚者,突然发病,心区刺痛欲厥,心悸气促,大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脉微细或结代。
真心痛为厥心痛的重症,症见心痛剧烈,持续不缓解,经辛温通阳,芳香宣痹药物不能缓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脉微细欲绝等症。
闷痛如兼胁肋胀,善太息者属气滞;兼痰证,阴天易作,苔腻者,属痰浊;兼气短心慌者属心气不足;灼痛多由阴虚或痰火所致;刺痛多由血瘀或痰瘀互结所致;绞痛多由阳虚阴寒凝滞心脉所致。
3.分证论治
(1)真心痛(厥心痛):
①心区灼痛,身热气短,舌红赤,苔厚白或黄,脉数者(阴脱)。
方药:全当归100克、金银花200克、黑玄参50克、生甘草20克、炒土鳖5克,加三七粉10克(冲),水煎口服或鼻饲,日三次。
静脉滴注:
5%葡萄糖150毫升加参麦注射液60毫升,日一次,然后用10%葡萄糖500毫升加丹参注射液12毫升,日一次。
②面色苍白,心悸气短,汗出如珠,脉微欲绝者(阳脱)。
方药:红参25克、麦冬40克、五味子15克、附子25克、山萸肉50克,水煎鼻饲。
10%葡萄糖150毫升加参麦注射液120毫升,日一次静脉点滴,然后用10%葡萄糖500毫升,加丹参注射液12毫升,日一次静点。必要时输氧。
③缓急止痛剂:缓则治本。本法适于急性发作之后,治以活络化瘀,宣痹通阳,补虚,和其阴阳,冠心苏合丸、速效救心丸、苏合香丸、乌头赤石脂丸、心痛气雾剂等,皆可分别选用。
(2)痰痹证主证:
胸闷如窒,胀痛彻背,如物之塞,时缓时急,心悸、痰粘气短,肢体沉重,恶心头晕,舌体肥胖有齿痕,质淡或舌裂,苔白腻或薄白,脉多弦滑或沉滑。
治法:温阳涤痰,活络止痛。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
瓜蒌25克、薤白15克、半夏15克、白酒25克。
经验方:生槐花50克、葛根25克、瓜蒌皮25克、胆星10克、桂枝10克、旋复花15克、橘络10克、厚朴花15克、郁金30克、山楂15克、半夏15克。
(3)气滞血瘀证主证:
心区痞闷刺痛,心悸气促,左肩胛及臂内酸麻而痛,可伴有夜间呼吸气促,胸闷加重,口唇爪甲青暗,舌红,边有瘀斑,苔少或淡灰而腻,脉多沉涩,或结、促、代,或雀啄之象。
治法:理气化瘀,导滞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赤芍15克、桃仁15克、柴胡15克、当归15克、生地15克、红花15克、枳壳15克、川芎15克、桔梗10克、牛膝25克、甘草5克。
经验方:生蒲黄15克、灵脂15克、三七粉10克(冲)、元胡15克、川楝子15克、川芎15克、青皮15克、生槐花50克、葛根25克、鹿衔草15克、沉香10克、生山楂25克。
(4)阴血虚证主证:
头晕,心区烦闷,绵绵作痛,热极而痛,失眠、多梦,二目视物不清,腰酸肢软,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善怒,舌深红、少苔,脉多细数或代、促。
治法:滋阴补血,活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送服六味丸。
桃仁15克、红花15克、当归25克、赤芍15克、生地15克、川芎15克。
六味地黄丸1丸,日二次。
生地15克、旋复花15克、降香15克、郁金30克、生槐花50克、葛根25克、合欢15克、三七粉10克(冲)、杞果15克、生芍15克、当归15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
(5)阳气虚证主证:
心悸气短、自汗,心区闷痛,动则痛益甚,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多沉细而迟或结代。
治法:补(温)阳益气,活络止痛。
方药:古方一十四味建中汤《局方》。
黄芪15克、人参1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炙甘草10克、制半夏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熟地15克、川芎15克、麦冬15克、苁蓉15克、炮附子15克、肉桂15克。
鹿胶15克、淡菜15克、生槐花50克、葛根25克、降香15克、川芎15克、杞果25克、桂枝15克、细辛2.5克、炮附子15克、白胶香15克、三七粉10克(冲)。
(6)气虚血瘀证主证:
胸闷隐痛,或突然刺痛,疲乏、气短,动则汗出,面色㿠白、晦暗、虚浮,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微青,苔薄白或厚腻,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
方药:补阳还五汤。
赤芍20克、川芎15克、当归尾15克、地龙15克、黄芪50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
其它疗法:心痛发作后稳定期要常用:降香45克、血竭30克、没药45克、三七30克。
上药共为细末,每日服3~6克,常可减少复发(张伯臾经验)。
此外,可根据情况辅以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
4.预后与预防
辨证准确,用药得当,患者能遵医嘱,善于摄养,一般都能得到控制或缓解,预后较好。反之预后不好。
平时应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激动;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提倡清淡饮食,食不厌杂,未饱先止;注意饮水,适当限酒,必须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