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挟湿胃痛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阴虚胃痛挟湿的患者,处方遣药颇感棘手,滋阴虑助湿,渗湿恐伤阴,且针对脘闷症状多用理气药物;而理气的药物又多香燥伤阴。如何恰当地解决这些矛盾,确是个关键问题。

患者王某某,男,年过半百。几年来胃脘部一直胀闷,伴有隐痛不适,中下腹发凉、便溏、得暖不解。服用西药健胃之品,并经中医诊治,先后服用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旋复代赭石汤、黄连汤等方剂,非但不效,症状反而加重。遂来我院就诊。

除上述诸症外,且胃脘时有灼热感,嗳气,矢气频作,便溏量多,中下腹部发冷,舌质红少苔,脉沉弦小滑。从证候上看,脘闷腹胀、隐痛、嗳气、矢气频作,为脾胃升降失调,湿阻气滞之征;便溏量多,中下腹发凉,似属脾肾阳虚无疑,但无四末不温、恶寒、肢倦等症,反而得暖不解,胃脘部时有灼热感,加之舌光红少苔,脉来沉弦小滑,实系阴虚挟湿之候。治宜理气和胃,佐养胃阴法。药用:

太子参9克、玉竹9克、山药9克、厚朴花9克、藿梗(后下)9克、炒枳壳9克、半夏6克、腹皮子各6克、茯苓12克、草蔻仁(后下)6克、甘草3克,三剂。

药后腹胀消失,大便正常,腹部发凉亦瘥。但胃脘隐痛、嗳气如故,舌质仍光红而无苔,口干,口渴,脉弦细小数。湿邪虽除,而胃阴不足之象毕露。遂以滋养胃阴,兼理气止痛法。药用:

太子参9克、沙参9克、炒枳壳9克、佛香9克、紫丹参9克、檀香6克、草蔻仁(后下)4.5克、白芍9克、瓦楞粉(包煎)15克、玉竹12克、石斛9克。

先后以本方加减八剂。药后胃脘疼痛已瘥,灼热感亦减,口干、口渴已微。惟仍觉脘部痞闷,舌苔薄白,脉来弦细,为胃阴得复,气机未调之征兆。遂以上方加大药量,研末为丸,缓缓图治,以资巩固。药用:

太子参30克、山药30克、炒白术30克、茯苓30克、北沙参30克、丹参60克、白芍12克、梭罗子12克、炒扁豆15克、檀香12克、麦冬15克、焦三仙各12克、瓦楞子15克、桂枝18克、枳壳(炒)15克、草蔻仁15克、九香虫15克、甘松18克、佛香18克、川楝子18克、醋元胡18克。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六克,日二服,每服一丸,白开水送下。

对此患者追访四年,自从瘥后,胃痛未再复发,饮食正常,体质健壮,整日工作。

本案辨证要点在于胃脘隐痛有灼热感,舌光无苔,得暖不解,为阴虚之候;腹胀便溏量多,中下腹发凉,是脾虚湿感之象。前医以温中燥湿、益气健脾、调中降逆等法治疗,不仅无功,反而有温燥劫阴,降逆耗气之弊。

初诊时以太子参、玉竹、山药益气养阴;用藿香、厚朴、半夏、茯苓、枳壳等药调气除湿。药仅3剂而腹胀消,便溏除。二诊时口干、口渴、舌光红无苔等胃阴虚之证始为突出。吴鞠通曾言“复胃阴者,莫如甘寒”。故变佐法为主法,以滋养胃阴之益胃汤合丹参饮之意化裁,而见显效。后以丸药滋养胃阴健脾除湿收功。治疗本证,祛湿之时,宜远辛热香燥,以防劫阴耗气。

气不化津,津不化气者,宜益气养阴。滋而不腻,毋碍祛湿,少佐以轻苦微辛流动之品,但随胃气下行之特性即可,不可太过,以防伤气耗阴,总以法随证转为宜。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临床学家路志正临证撷英》。李锡涛 路喜素 整理
2
本条ID:14019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