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成立之日起,即建立了痹病专题学组,路氏在该学组任主任委员。在他与副主任焦树德教授和其他委员共同组织带动努力下,集中全国力量对痹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1983年9月在山西雁北举行的全国首次痹病研讨会以来,已召开了6次全国性的痹病研讨会,形成了我国独特的痹病研究队伍和提高了痹病防治水平,在弘扬祖国医学,保障人民健康方面作了巨大贡献。他还不顾年高体劳,诊务繁忙,伏案健笔意纵横,奋起立说着文章,路氏主编的《痹病论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对“风寒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等23种痹病证候进行理论与临床分析研究,试图使痹病的辨治向着证候规范化迈进。著《路志正医林集腋》(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一书,将“痹病杂谈一组”收入书内,是他集50年临床治疗痹病经验之精华,现择其要者录之,可观其治疗痹病经验特色之大略。
一、不仅辨风寒湿热,更应辨燥痰毒瘀
路氏认为,痹病的发生,内因是气血不足,营卫不调,而外因与气候、居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但由于人之体质强弱不同,禀赋各异,故感受风寒湿邪亦各有偏盛,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素体阳盛者,易于化热而成为热痹。从临床实际看,单纯者少,以风湿痹、寒湿痹、湿热痹相兼者较多见。
在病因上,过去一般强调风、寒、湿、热四邪为多,而对燥邪、气血津液不足、风寒湿蕴化热、痰阻、瘀血致痹等因素,强调得不够。而在临床,由于气血不足,津枯液涸,不能濡润筋脉,或久病入络,瘀血阻痹,或痰瘀互结,湿热充斥者,并不少见,故王清任提出了痹病有“瘀血”之说,值得重视。对于五脏痹,前人认为是由于外邪逐渐深入而来,通过临床验证,心痹、肺痹、肝痹等外邪内伤均可致痹。
二、风寒湿痹证治
1.风痹: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多伤人上部,故以上肢肌肉、腕、肘、肩、颈、背部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起初多发热、恶寒等表证。治疗以祛风解表为主,佐以散寒祛湿,方用河间之防风汤。但微汗不宜大汗,对卫气虚自汗出者,更宜轻轻宣散,以免过汗伤阳;营卫不和者佐以桂枝汤调之;往来寒热者加小柴胡汤和解之。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风药的同时,宜适当加血分药,以风药多辛燥,易伤津燥血,亦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程钟龄之蠲痹汤亦可选用,虽说通治三痹,而临床上对行痹效果较好,尤其是其加减法,符合临床实际,如:寒气胜加附片,湿胜加防己,痛甚者加荆芥去独活,有化热征象去桂枝加黄柏,不无随证加减之妙。
2.寒痹: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易伤阳气,使经络、筋脉拘紧,气血滞涩阻闭。故关节冷痛如掣,痛有定处,局部或全身有冷感,得热则缓,遇寒加重为其特点。治疗应以宣散、温通为大法。方如仲景之甘草附子汤、附子汤及《千金》小续命汤。兼瘀者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鸡血藤;兼痰凝者加白芥子、胆南星、半夏等。
治痹不宜过用川乌、草乌等大热剧毒之品,量大、久服易于中毒。即使暂用,也当从小剂量开始,以知为度,中病即止。如出现舌麻、头晕、心悸、脉迟或间歇等中毒反应,则应立即停服,并采取解毒措施。
3.湿痹: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易阻气机且弥漫无形,外而肌肤,内至脏腑,无所不至。既有内湿、外湿之分,又可内外合邪为患。外湿入侵,困阻脾胃而生湿,湿邪内蕴,脾胃虚弱,又易感外湿。故湿痹除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屈伸不利肌肤麻木,手足沉重为主要特点外,多兼胸闷、脘痞、腹胀纳呆、大便粘滞不爽,苔腻脉濡缓等症。治疗有内外之分。外湿胜者,治应祛风胜湿,散寒通络。方用羌活胜湿汤,或除湿羌活汤。风湿在表者加白芷、桑枝;寒邪偏重者加桂枝、细辛;有化热趋势者,去羌活加萆薢、二妙散。脾湿素盛,又感外邪者,治以健脾化湿,祛风散寒,方用薏苡仁汤。但祛湿须分三焦。上焦湿郁者,加藿苏梗、杷叶、杏仁;中焦湿阻者加苍术、厚朴、半夏;下焦湿蕴者,加泽泻、猪苓、车前子;脾胃虚弱者,加太子参、白术、莲肉、山药、白扁豆、茯苓等。
治湿痹之要诀在于行气,行气则必先宣肺,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药如杏仁、桔梗、牛蒡子、藿苏梗、荷梗等,次加佛手、木香、厚朴等流动之品,亦是行气除湿常用之药。治疗湿痹,不能操之过急,贵在守方,湿邪重浊粘腻,难以速去之故。还应在守方的基础上灵活化裁,随证加减,以“湿为土气,兼夹最多”故也。
三、热痹证治
热痹有湿热与热毒之别。湿热痹多由暑湿侵淫或素体湿热较盛,或寒湿不解,郁久化热,湿热交蒸,阻于筋脉关节而成。其特点:多发于下肢,关节局部红肿热痛,有沉重感,且麻木痿软,兼见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苔黄腻,脉濡数。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方用当归拈痛汤或宣痹汤。兼风者加秦艽、忍冬藤;热势较重者加黄柏、生石膏、知母;寒热夹杂者,当寒热并用,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热毒痹(又称白虎历节、痛风),乃感受疫疠之气或湿热之邪失于表散清解,热蕴成毒而致。
其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关节红灼热,漫肿憋胀,疼痛剧烈,状如虎啮,昼轻夜重,同时并有发热,不恶寒,喜冷畏热,口渴欲饮,心烦,脉数,舌红苔黄等症。毒在气分者,治疗以大清气热、解毒通络为法,方如清瘟败毒饮或白虎汤加银花藤、栀子、连翘、蒲公英;如热盛伤阴者,则佐入增液汤;如热毒入营,深入筋髓者,可合入犀角汤;如夹痰夹瘀,关节肿硬者,用上中下通用痛风汤。
四、燥痹证治
燥痹的主要病机是,阴血亏虚,津枯液涸。其表现为:肢体关节隐隐作痛,不红不肿,屈伸不利,口舌干燥,肌肤干涩,烦渴欲饮。成因有三:
①气运太过,燥气横逆,感而受之,燥痹乃成;
②寒湿痹过用大热辛燥之品,耗伤津液,使筋脉失濡而成;
③素体肝肾亏虚,阴津不足,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不荣而痛”也。
外燥致痹多兼风热之邪,其治当滋阴润燥,养血祛风,方用滋燥养荣汤加减;内燥血枯,酌用活血润燥生津散(当归、芍药、熟地、麦门冬、天门冬、瓜蒌、桃仁、红花)加减。因误治而成者,既有津血亏耗,阴虚内热,又多兼湿邪未净之征,其治较为棘手,滋阴则助湿,祛湿则伤津。故应以甘凉平润之品为主,佐以芳香化浊,祛湿通络。方用玉女煎去熟地,加生地、玄参、藿香、茵陈、地龙、秦艽等。素体阴亏者,当滋补肝肾,健脾益气,以“肾主五液”、“肝主筋”、“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也。方用一贯煎加减,何首乌、肉苁蓉、鸡血藤、怀牛膝、山药、白扁豆等药可随证加入。
要之,燥痹以阴血亏虚、津枯液涸、筋脉关节失濡为主要病机,治疗当以滋阴润燥为急,即有兼夹之邪。也应在滋阴润燥的基础上佐以祛邪,不要喧宾夺主。
五、虚痹证治
虚痹乃指正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的痹病,以及实痹久治不愈,过服温燥、苦寒、攻逐之品,损伤正气而形成的虚实兼夹痹。其特点是病程长,反复发作,在肢体关节疼痛麻木、僵硬变形的同时,又有一派气血阴阳亏虚的表现。治虚痹不能与治实痹同日而语。虚痹正气损伤是其主要方面,决定病变转归,只要正气强盛,人体才能在药物的协同下驱逐病邪。如果一味逐邪,不但邪不能祛,反而更伤正气,邪踞更深。必须从整体着手,缓缓为之,以扶助正气为本,佐以祛邪通络之药物。
如表现阳虚为主,除虚痹的共同特点外,症兼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尿多便溏,脉沉细迟弱者,主以济生肾气丸加鸡血藤、伸筋草、威灵仙;如以阴虚内热为主,症兼午后低热,五心烦热,夜热盗汗者,方用秦艽鳖甲汤,去乌梅、柴胡加银柴胡、桑枝、海风藤、首乌藤;如以气虚湿盛为主,症兼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纳呆食少,肢体沉重者,以升阳益胃汤加秦艽、鸡血藤、豨莶草;如表现为气血双亏,症兼面色少华,周身乏力,头晕短气,心悸失眠者,则用仲景之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太子参、茯苓、桑枝、威灵仙、夜交藤;如以肝肾亏虚为表现,症兼腰膝酸软,耳鸣头晕,视物不清者,以独活寄生汤加木瓜、松节、枸杞子等主之。
六、顽痹(久痹)证治
顽痹是虚痹的进一步发展,证见脏腑功能日下,正气损伤日剧,邪气盘踞日深,经脉闭阻日甚。血滞生痰,湿凝为痰,痰瘀胶结,由经入络,由筋入骨。其特点是:面色黧暗,神疲乏力,肌肉瘦削,关节肿大僵硬,甚则骨质破坏,关节畸形,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局部可见痰核,瘀斑,肌肤干燥无泽,舌紫暗,有瘀点、瘀斑,脉细涩。路氏治疗此症,多从补气血、滋肝肾、健脾胃、利关节入手,方如补血汤、独活寄生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均可化裁运用,酌加白花蛇、乌梢蛇、露峰房、山甲珠、地龙、蜣螂等虫类药,以及活血止痛之乳香、没药、鸡血藤等,亦恒多收效。特别是产后之“鸡爪风”更宜大补气血,峻补真阴,濡润筋脉,通利关节,不宜过用刚药。但须一定时日,不宜急于求功,否则事与愿违。脾胃虚弱者,用虫类药须慎重,或佐入健脾和胃之品为宜。
七、治痹病应注意的问题
1.治痹病不可单用风药:在治痹方中,祛风药是不可缺少的,不仅行痹用之,寒、湿、热痹中亦常常佐入。它不仅能祛风疏表,还有胜湿、散寒、通络止痛之功,当热邪内郁时,亦当用风药以宣散、发越之。所以,人们在治痹方中常大量使用。但祛风药,其性温热、刚燥,能灼津耗液,用之过度,不仅耗泄正气,还可使风变为火,寒化为热,由实而虚,加重病情。所以,风药不能单独、过多地使用,要根据病情适当配伍些血分药、阴分药,一方面可节制其刚燥之性,另一方面亦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2.注重痰、瘀、热、毒:路氏认为,痰与湿同出一源,但表现不同,湿未成痰时,关节多见漫肿,按之柔软。湿凝成痰者,按之较硬,关节局部可有痰核出现。瘀血内阻者,关节亦可肿硬,但局部皮肤黧黑,并可出现瘀斑,舌质紫暗。燥邪偏胜时,除见关节隐痛,屈伸不利等症状外,并有口干咽燥,涎液减少,两目干涩等一派“燥胜则干”的症状。痹病之兼毒热者,关节多红、灼热、漫肿憋胀、疼痛剧烈,并有发热口渴,喜冷心烦等症。临床上,当运用一般疗法,效果不佳,或反复发作时应考虑到痰、瘀、燥、毒的存在,必须佐入祛痰、活血、润燥、解毒之品,方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3.处方遣药的加减:
①手臂疼痛者加片姜黄、桑枝、秦艽、威灵仙、山甲珠、桂枝。
②下肢疼痛得加松节、木瓜、牛膝(风寒者用川牛膝,肾虚者用怀牛膝),属风湿证者加防己、木通、黄柏、晚蚕砂。
③颈背部疼痛者加羌活、独活、葛根、蔓荆子、防己。
④腰部疼痛加独活、麻黄、枸杞、杜仲、桑寄生。
⑤小关节疼痛郁久化热者,加丝瓜络、忍冬藤、鸡血藤、天仙藤。
⑥有痰阻者加白芥子、僵蚕、胆星、黄芩。
⑦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片姜黄、赤芍、泽兰。
⑧骨质破坏、关节变形者,加骨碎补、自然铜、生牡蛎、补骨脂等。
⑨番木鳖,味苦性寒,有大毒,入肝、脾经,功能祛风、活络、止痛、散瘀消肿、强筋起痿。对急、慢痹病有一定效果,用量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一般1~1.5克为宜,最好是复方。孕妇体虚者忌服。
4.治痹病应重视脾胃:脾胃功能的强弱与痹病的疗效、转归、预后有密切关系,不论实痹、虚痹、顽痹,只要脾胃健旺,则疗效明显,(愈)预后较好,这是因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脾为后天之本”。而且“脾主肌肉四肢,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湿。无湿则无痰,无痰则少瘀。脾胃强健则五脏六腑俱旺,气血充盈则筋脉关节得濡润,四肢肌肉有所禀受也。
5.注意综合疗法 ①热敷法:陈醋1500毫升,煎3、4沸,再入葱白250克,煎沸、滤去。纱布数层,蘸药汁热熨之。或芫花30克、椒目30克、桂心30克、桑皮30克、防风、防己各30克,米糠或麦麸60克(后下)。先炒前6味,热后加米糠或麦麸,炒热后加醋500克,拌匀,分作2份,以布裹熨之。 ②外贴法:牛皮胶30克,水溶成膏,云台子、安息香、川椒、附子各15克为细末,伴入膏液中摊于布上,贴于患处。 ③熏洗法:透骨草、马鞭草、追地风、络石藤各30克,红花15克,加水2000毫升,煎沸5~8分钟,先熏后洗。 ④擦痹法:麝香3克,研烂贮好勿泄气,蓖麻子90克去油,活地龙7条去土,甘草、甘遂各30克,俱为末,生葱、鲜姜各30克捣烂,包患处,次用姜汁化此药,蘸药如鸡子黄大,擦半时许。 ⑤针灸法:除按常规针灸辨治方法外,再介绍一种治关节变形的针刺法:在肿大变形的关节两侧进针,针尖斜向关节,中等刺激,留针15~20分钟,并在肢体远端的趾、指甲两侧,点刺放血,隔日一次。如在熏洗或局部热敷后施针,则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