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痹汤
组成:当归18克、丹参18克、鸡血藤21克、海风藤18克、透骨草21克、独活18克、钻地风2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除湿,养血活血通络。主治邪实候寒证。症见肢体疼痛,重着,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遇寒痛增。舌质淡、苔白、脉弦。
加减:
风邪胜加防风、羌活、灵仙;寒邪胜加制川草乌或桂枝、细辛;湿邪胜加薏米、萆薢。
二、清痹汤
组成:忍冬藤60克、败酱草30克、土茯苓21克、络石藤18克、青风藤30克、老鹳草30克、丹参20克、香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风除湿,活血通络。主治邪实候热证。症见关节疼痛,扪之发烧,甚则红肿热痛,遇热痛增,屈伸不利。舌质红、苔黄、脉数。
加减:
风热表证加连翘、葛根;气分热胜加生石膏、知母;热入营血加生地、丹皮、元参;湿胜加防己、白花蛇舌草;伤阴加生地、石斛。
三、化瘀通痹汤
组成:当归18克、丹参30克、鸡血藤21克、制乳香9克、制没药9克、元胡12克、香附12克、透骨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主治痹病瘀血候。症见局部有外伤史,疼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局部皮色紫暗,或顽痹不愈,或关节畸形,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
加减:
偏寒加桂枝、制川草乌、细辛;偏热加败酱草、丹皮;气虚加黄芪;血虚加首乌、生地;关节畸形加炒山甲、乌蛇、全虫、马钱子等。
四、黄芪桂枝青藤汤
组成:黄芪60~120克、桂枝15~30克、白芍30~60克、青风藤30~45克、鸡血藤15~30克、炙甘草6~9克、生姜5片、大枣5~10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
功能主治:益气养血,通阳蠲痹。主治风寒湿痹阻,气血亏虚的虚痹。凡肢体关节酸痛或麻木,每遇劳累、气候寒冷、潮湿等则疼痛加重,肌肉瘦削或虚肿,面色苍白,自汗畏风,神疲乏力,舌质淡胖,脉细弱无力者,皆可应用。属实证、热证、肝阳上亢、阴虚火旺者禁用。
加减:
风邪偏胜,呈游走性疼痛者,加海风藤20~30克;湿邪偏盛,肢体沉困,下肢为甚者,白芍用量不宜超过30克,去甘草,加萆薢15~30克、云苓15~30克;寒邪偏盛,冷痛明显,局部欠温,遇寒加重,得温则舒者,重用桂枝,加川、草乌各9克,或加细辛3~6克;痹久兼痰浊内阻,关节肿大,局部有结节或畸形,色淡暗者,加南星9~20克、僵蚕9~12克;兼瘀血肢体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者,重用鸡血藤,加山甲珠9~12克,赤芍12~20克,丹参30克;气虚甚而乏力少气,倦怠明显者,重用黄芪90~120克,加党参15~20克,伴畏风自汗者,去生姜、减青风藤及桂枝量,加防风8~9克,白术9~15克,或加五味子10克,牡蛎20~30克;血虚心悸,肢体麻木,视物昏花,目干涩者,重用白芍,加首乌30克、枸杞20克;阳虚畏寒、四肢欠温、面色白显者,加附子6~15克,淫羊藿15~20克,或配服鹿茸;脾虚腹满,食少便溏者,加白术30~60克,薏米30克,焦三仙各9~12克;肾虚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30~45克,杜仲15克,川断15克;上肢疼痛明显者,加片姜黄15克,羌活15克;项颈部疼痛明显者,加葛根20~30克;下肢痛甚者,加川牛膝15~20克,木瓜20克。
临床效应:据临床观察,黄芪30克左右疗效多不明显,用至90~120克效果显著。曾在辨证无误情况下,发现个别病人,按方中剂量2~3剂后,出现头胀痛、目赤,或身痛加重,或腹泻等现象,一般6剂药后,或配佐药或减量续服,上述反应可逐渐消失。故本方药用量宜从小量30克开始,逐渐增量,疗效显著。
五、强脊宁一号汤
组成:威灵仙10克、独活12克、千年健10克、钻地风10克、木瓜15克、丹参20克、白芍20克、生地20克、薏仁20克、川牛膝10克、香附15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疏督通络,活血止痛。主治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风寒湿邪痹阻督脉,症见腰脊强硬疼痛,遇寒受风加重,肢体困痛或游走痛,局部寒热不明显,舌质淡,苔白,脉弦。
六、强脊宁二号汤
组成:淫羊藿30克、何首乌30克、桑寄生30克、川牛膝30克、当归2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白芍30克、独活30克、木瓜20克、威灵仙20克、甘草10克、黑豆60克、黄酒100毫升。
湿热盛者,可加茯苓30克、知母肉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服。用量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和病情酌情增减。
七、痹证膏
组成:马钱子1000克、川乌150克、草乌150克、乳香150克、没药150克、青风藤200克、当归200克、香油2000毫升、广丹1000克(冬季用750克)。
制法:先将马钱子入油内炸至棕黑色,捞出。除广丹外,再将余药入油煎,熬至药枯,滤除渣滓,留其油。根据下丹方式不同要求,依法炼油。
火上下丹法炼油:取药油微炼即可。
离火下丹法炼油:取药油置铁锅内,再微火熬炼,同时用勺撩油,散发浓烟至烟微现白色转浓时,蘸取少许,滴水成珠,并吹之不散,立即停止加热。随即将炒后过筛的广丹徐徐加入油内。一般每千克油加广丹约390~437克,槐树条搅,使油与丹充分化合成膏(根据多年经验,除常规操作外,采取火上下丹、离火下丹混合操作为好)。
喷撒冷水,使浓烟出尽,置冷水内浸泡8~10天,每日换水1~2次。将膏药分摊于羊皮纸褶上,微凉,然后向内对折。
功能主治:活血,祛风,除湿,散寒,舒筋,定痛。主治风寒湿痹之颈、肩、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微加温,贴患处。
八、二草二皮汤
组成:伸筋草60克、透骨草60克、五加皮60克、海桐皮60克。
加减:
局部冷、欠温、皮色淡暗者加细辛、川乌、草乌、桂枝各30~60克;肿胀甚,按之濡,肢体沉困者加萆薢、防己各30~60克;红肿热痛者加大黄、芒硝、栀子各30~60克;刺痛、皮色紫暗者加苏木、丹参、生乳香、生没药各30~60克;关节坚肿、僵直、顽痰凝结者加白芥子、半夏各30~60克;肌萎或关节有响声者加木瓜、灵仙、老鹳草各60~90克。
以上用量适用于成人膝、肘及其以下关节的熏洗。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减。
操作方法:用纱布包上药(或散煎)置搪瓷盆等容器内,加水2500~5000毫升,煎沸15~20分钟后离火,趁热利用蒸气熏患处,并用2条毛巾浸药交替热敷。待药液温度适宜,直接浸洗四肢。凉时再加温。每日熏洗1~2次,1次30~60分钟。翌日仍用原药液加热熏洗。药液少时,适量加水。春秋季1剂药可熏洗2~3天;冬季3~5天;夏季1~2天,即弃陈更新;2周为1疗程,或休息3天,继续下一疗程。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主治类风湿性活动期(肘膝及其以下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者);也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关节功能障碍者(多配合按摩、牵引)。
注意事项:对全身或其他部位,可考虑全身熏洗。老人、儿童及严重关节功能障碍者须人协助,严防烫伤;皮肤过敏,有创伤口,及严重心脑疾患,精神病者禁用。洗后揩干,勿受寒、风吹。药液忌口服。
(魏善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