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痹病,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娄氏处方用药有以下特色:
一、扶正祛邪
1.扶正:扶正即是运用补益正气的药物或其他方法,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之目的。凡治疗正虚为主的痹证,如痹病中常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肝肾虚损、脾胃虚弱等证候,则相应地运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补益肝肾、健脾益胃等法为主治疗。其中较常用的补益方剂为补中益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四物汤、六味地黄汤、左归丸、龟鹿补肾丸等,临床多获良效。
2.祛邪:祛邪即运用宣散攻逐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祛邪法则适应于人体邪盛为主,正气相对不虚的痹病。根据邪气的不同,邪气所聚部位的不同,娄氏喜选用相应的治法。如风胜,以祛风为主;寒胜,散寒为主;湿胜,以祛湿为主;热痹,以清热为主;瘀浊者,化痰涤痰为主;瘀血者,活血破瘀为主等。其最常用的祛邪方剂为羌活胜湿汤、乌头汤、白虎加桂枝汤、导痰汤、化瘀通痹汤等。
运用扶正、祛邪法则时,往往根据邪正的盛衰消长情况,分清主次、先后,分别采取以扶正为主兼祛邪,或以祛邪为主兼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或先祛邪后扶正,或扶正祛邪同用等法。
如热痹,实热内盛,伤及阴液,出现烦渴,舌红少苔,对此纯用养阴清热之法,不能解决问题,则以清热达邪为主,兼以养阴。如用白虎加桂枝汤加生地、玉竹等治之。如痹病日久,气血衰少,复感风寒湿邪的,为正虚邪实之证,此时先扶正还是先祛邪,又应根据临床具体证候而定。
临床上痹病往往反复发作。一般在发作期,以祛邪为主,静止期以扶正为主。扶正时不可峻补,祛邪时不可过缓。正如清喻昌《医门法律·辨证大法论》曰:“虚证如家贫室内空虚,铢铢累积,非旦夕间事,故无速法。实证如寇盗在家,开门急逐,贼去则安,故无缓法。”强调祛邪不伤正,扶正勿恋邪。
二、宣通运用
宣通,即宣散邪气,疏通经络。痹病最基本的病机是经络气血闭塞“不通”,在宣通法则指导下,运用相应药物和方法,使邪气散除,经络通畅,营卫复常,痹病方能痊愈。娄氏注意根据痹病“不通”的具体病因,选用不同的宣通法则。如邪实而闭阻不通:风胜者用辛散祛风发汗法;寒胜者用辛温散寒温通法;湿胜者用除湿通利法;热胜者用清热通络法;痰瘀者用化痰活血通络法等。如正虚失荣而不通:气虚者用益气通络法;血虚者用养血通络法;阴虚者用滋阴柔筋通络法;阳虚者用温阳通络法。娄氏反对不问虚实,盲目宣通。此符合张景岳《景岳全书》所言:“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之药,而再伤阳气,必反增其病矣。”在运用“宣通”法则时,其还区别病邪痹阻的深浅部位,病程的久暂,正邪的胜衰关系等情况,具体对待。如病初,邪痹肌表经络,病位浅,聚而不凝者,主要用草木藤类药物祛邪宣通,如防风、羌活、桂枝、青风藤、忍冬藤、桑枝等;病久,邪痹深入筋骨,病位深,邪与瘀痰胶结者,主要用虫类及坚果类药物,如蜂房、全虫、蜈蚣、水蛭、马钱子等。但娄氏时常告诫,这些药物多克伐正气,不可过用、久用。在运用“宣通”治疗法则时,又注意佐以理气药(如香附、香橼),或活血药(如当归、丹参、鸡血藤)、辛温药(如桂枝、乌头),效果尤佳。
三、依部用药
娄氏临证强调依部用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循经用药:多循清张璐《张氏医通》之说。如张氏曰:“臂病者,有六道经络,各加引经药乃验,……臂臑之前廉痛者属阳明,升麻、白芷、干姜为引药;后廉属少阳,羌活、藁本;外廉属太阳,柴胡、连翘;内廉属厥阴,柴胡、当归;内前廉属太阴,升麻、白芷、葱白;内后廉属少阴,细辛、当归。”又曰:“腿痛亦属六经,前廉为阳明,白芷、升麻、干葛为引药;后廉太阳,羌活、防风;外廉厥阴,青皮、吴茱萸;内前廉太阴,苍术、白芍;内后廉少阴,独活、泽泻。”
2.循病位上下用药:痹着项背者用葛根、桂枝、羌活;痹着上肢者用桂枝、姜黄、威灵仙、蒺藜、忍冬藤、桑枝;痹着腰背者用桑寄生、狗脊、独活、熟地、杜仲;痹着两胁者用柴胡、青皮;痹着下肢者用牛膝、木瓜、五加皮、苍术、防己。
3.循病位深浅用药:根据痹着肌肤及痹着筋骨的病位深浅不同,分别选用草木藤类或虫类药物。以卫气营血辨证论,卫者病浅,气者较深,营血者更深,分别选用二花、连翘、忍冬藤、防风、石膏、知母、生地、丹皮、元参、犀角等。
通过大量临床资料发现,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配合依部用药,确能提高治疗效果,此符合中医药物归经理论。它可能与现代医药学药物吸收后,分布在组织器官内的浓度,以及药物与器官的亲和性等有关。
四、守方变方
守方指紧守病机,用药要专,坚持长期服药;变方指随机应变,用药随证灵活变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娄氏曰:“一般说痹病非急暴之病,多缠绵难愈,病势相对稳定,病理变化,证候演变,一般较慢。因此一旦认准证候,选定方药,多须要较长时间坚持应用,有的甚则数月、数年。”并指出,在辨证无误情况下,患者服药治疗可出现三种转归:药后症减,药后平平,药后症增。对前者守方较易;中者守方较难,往往患者求效心切而变方;后者守方更难,患者往往迷茫不解,杂药乱投,而后患无穷。
在治疗痹病尤其顽痹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守方,娄氏积极开展治痹系列中成药及其剂型的开发研究。将有效的经验方,经过对药物的提取、浓缩,制成糖衣片剂、浓缩丸等,此既便于患者守方,长期服用,又保持了药效的稳定性,受到患者的欢迎。
主张守方,并不是呆板死守。娄氏一般对药后症减者,往往根据某些次要症状的消失和减轻,及主要病理的轻微变化,通过成药间的相互配伍,或临时配合汤剂,或施以食疗、药引,如山药粥、甲鱼汤、生姜汤、白茅根汤、黄酒等,进行及时调整。对于药后平平者,若病重药轻,则遵守原方,重其剂而用之,集中优势以攻顽克坚,一般多将功效相似的成药,汤剂合用,或在汤剂中加重主药用量。药后症剧者,若为药力生效,外邪欲透者,可守方继进,方法如前,以待佳效。
当然以上以辨证正确为前提,若辨证有误,出现药后平平或者症状加重,则另当别论。
五、杂合以治
这一治疗原则是指针对疾病多因素、多层次、多属性的特点,综合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还意味着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病机变化,进行全面的施治。对这一治疗原则,《素问·异法方宜论》有论述,其曰:“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张景岳《类经·论治论》注解为:“杂合五方之治,而随机应变,则各得其宜矣。”痹病是一个范围较广,致病因素多样,病变部位深浅不一,病理属性复杂的一种疾病,临床上用单一疗法,很难取得满意效果。所以采用此治疗原则,非常重要。娄氏治疗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在服药治疗的同时,多配合针灸、推拿、按摩、体育锻炼、贴敷、食疗、心理疗法等,对提高疗效起到重要作用。在选择“杂合以治”的原则时,其有几个基本出发点,即标本结合、动静结合、内外结合、药疗与心理疗法相结合。这一原则已渗透到痹病的预防、调护、治疗等各个环节。
以上五项基本原则,为娄氏临床治疗痹病的总纲,围绕其处方用药,可避免治疗时犯原则性错误,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