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有寒热温凉平,而具升降浮沉;药味有甘辛咸苦酸淡,“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用“毒药攻邪”(《素问·脏气法时论》)。历代医学专家对药物的临床应用都重视其气、味、归经和药物配伍。“用药如用兵”,在以理统法,依法制方,辨证遣药的辨证用药体现治法的原则下,提出了法无定法,随证而辨(变),方无定药,以药立方而法以统药。《内经》:“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李氏对疑难病证的治疗上具有独到的治疗特色和用药特色。
一、血证宜化瘀止血
血证之论肇于《内经》,发展于《金匮》,成熟于晚清唐宗海氏之《血证论》。血证的范围,涉及广泛,李氏在血证的论治上,提出“血证多瘀”,主张“凡血证直消瘀”,倡导“止血消瘀疗血证”。对上消化道出血,李氏提出温中止血消瘀法,药用温中止血方(生晒参10~20克,土炒白术15克,炒蒲黄15克,炮姜炭、茜草各30克,甘草5克,罂粟壳3克)治疗中气亏虚,统摄无权之呕血、便血。其中又有平冲止血消瘀法治疗冲脉上逆,阳明络伤之血证;对阳明积热络伤者,则有“栀子金花汤”以泻火消瘀止血;血瘀而呕吐便血者,则立化瘀止血法以加味“失笑散”而于临床治标之急。运用李氏化瘀止血法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30余例,参照全国中医血证诊断治疗标准,其中25例系中度和重度出血者,属消化性溃疡28例,2例为出血性胃炎,平均出血天数4.5天(以大便潜血阴转作疗效判断)。对极重度和重度出血患者除抢救治疗以必要的输血外,并配合输液补充血容量等支持治疗。临床均有效,治愈率>96%,显示了止血消瘀治疗血证的可喜前景。如陈某,女,88岁,住院号667212,1991年8月6日因便血3天多,经急诊西药止血,补充血容量等治疗无好转,确诊为“胃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疑有消化道恶病变收入住院。证见便血如漆,腹痛脘痞,呕恶纳呆,舌质紫黯,苔厚腻,脉弦数,查大便隐血(++++),Hb75g/L,证属血瘀络伤,遂用加味失笑散方治疗。两天后大便隐血转阴,脘腹胀痞及呕恶缓解,随证调以益气和胃之品而善后,五天后痊愈出院。
对血证属络血、肌衄、紫癜、斑疹等,临床辨证则有血分瘀热,热迫血行,毒热内结和在肺在胃在肠,虚实不同之证候特点和病机,因而在止血消瘀大法之中,分而寓有泻火、解毒、清肺、泻胃、清肠、凉血、益气等不同的治法和用药特色。病在上焦,在肌表、肺卫者以咯血、鼻衄、发疹为常见之血证,则资以藕节、茅根、仙鹤草、侧柏叶、紫草、丹皮之属;病在中焦,在脾胃、肠道者,以呕血、便血、肌衄、紫癜、发斑等为常见的血证,则以大黄、赤芍、藕节、蒲黄、茜草、丹皮之属;病在下焦肝肾、膀胱、小肠者以便血、崩中下血、尿血、血淋等为常见之血证,则益以蒲黄、茜草、桃仁、地榆、茅根之属。又诸血证予炮姜炭、血余炭、蒲黄炭之属,意在收敛止血,消瘀宁血。
中风(急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病变的危重证候,无论中脏腑、中经络,乃中风病变程度的归类划分。盖今之出血性中风,为脑窍之络伤血溢,变生瘀血,阻碍元气上达于髓海;或缺血性中风,为脑窍之络脉瘀塞,阻碍气血运行达于脑。所谓“血菀于上”(《素问·生气通天论》),这就确立了中风的病变位在脑,病因虽有风、火、痰、瘀、虚诸因,实以痰瘀为其主要。故中风者多属血证。治宜豁痰止血,化瘀通窍以急治其标,李氏常用自拟三七贝母汤(生三七粉10克、川贝粉10克、藕节30克、白茅根30克)。本方以三七、贝母豁痰止血,化瘀散结以通窍,合藕节、茅根以止血消瘀,且茅根还具有利尿泻浊之功,有促进脑水肿改善之作用。我们运用本方配合李氏传授的头针奇穴“北辰穴”治疗不同原因所致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疗效显著。如蒋某,女,67岁,因突发右侧肢体偏瘫,口角左歪伴意识模糊,二便失禁5天多,于1992年7月29日入院,CT示:“腔隙性脑梗塞”,查右上肢肌力Ⅲ~Ⅳ度,下肢肌力Ⅱ~Ⅳ度,中医诊断:中风(中脏腑,急性期),治以三七贝母汤,同时配合针刺北辰穴治疗,两周后神志转正常,二便自调,瘫痪肌力恢复至Ⅴ度,于1992年8月24日痊愈出院。
通淋止血法,临床上辨证属“热在下焦者,则尿血”的血淋或尿血者,以湿热(或夹毒)损伤尿路血络者为最常见,如尿路感染,急性肾炎,以及不明原因的尿血、石淋(尿路结石)等,有肉眼或显微镜检血尿(尿血),证属血淋范围,治宜清热利湿以通淋,凉血消瘀以止血。通淋常用八正散,程氏萆薢分清饮,小蓟饮子等随证加减,对尿血(或血尿)不止者,每加茅根、琥珀、赤芍、桃仁、生蒲黄以通淋止血,佐五味消毒饮以清热解毒而泻浊,或加前仁、木通利尿(利湿)而不伤阴。我们应用通淋止血法而拟定的金蒲汤(药用金钱草、蒲公英、蒲黄等)以治疗不同病因所致的血尿(尿血)患者,包括各种不同证型的尿路感染、急性肾炎(小便镜检以红细胞为主或兼有红细胞者)及尿路损伤性感染出血(导尿后尿路感染损伤),均有较佳疗效。如陈某,女,18岁,因尿血、颜面及双下肢浮肿,腰酸胀7天,于1993年4月15日入院。查尿常规RBC(+~++),蛋白(+),眼睑浮肿,双下肢膝以下凹陷性水肿,中医诊断为风水,西医诊断为急性肾炎。
用金蒲汤合五皮饮以通淋止血,利尿消肿,一周后水肿消退,续守金蒲汤合以通瘀解毒之品,两周后尿常规检查正常,诸证消除出院,并继续守方巩固治疗两周,至今随访无恙。
血证之治以药物论治者上至《内经》,下迄近代,目前血证中消化性溃疡引起呕血、便血已获得了可靠有效的疗法。李氏以针灸理论为指导,擅长用大艾灸法治疗胃肠及痔漏下血、妇人崩漏不止等血证。达到“守经隧”、“疏其气血、令其调达、以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常选穴位有百会、肝俞、脾肾、膈俞、肾俞、隐白、大敦、血海等穴,达到了温通血脉,消瘀以止血的目的。
二、搐鼻外治,通关开窍
运用外治疗法治疗痰火、邪热、气郁厥逆等蒙闭心包,心神闭郁而出现的神志障碍病证是中医急症外治的抢救疗法之一。李氏除常用针法、灸法、砭法等以启闭开窍外,自拟行军散方,药用朱砂、雄黄、硼砂、麝香、白矾、冰片等研为极细粉末,贮于瓶内闭塞存性,外用点眼或搐鼻。
本方朱砂、雄黄有解毒辟秽之效,麝香、冰片芳香辟秽开窍,硼砂、白矾以豁痰醒脑。如骆某,男,90岁,因脑萎缩,脑血管性痴呆,于1991年10月15日住院治疗期间,突发神昏,意识朦胧,不能进食,静脉通道难于建立。查面色潮红,喉间时有痰鸣,目闭、口禁,气息尚均匀,脉滑数,诊断为痰浊蒙闭心窍,用行军散先搐鼻以开窍启闭,当日神志转清,晚餐即可进食,次日神志清晰,语言恢复如前,继续支持治疗,合以益气调元之品以善其后。
三、化腐生肌,以疗褥疮
衰竭病人长期卧床引起局部组织(皮肤、肌肉)压迫性坏死的严重并发症,由于发生的部位在骶、腰脊或臀部等气血运行濡养不足的皮肤、腠理,因而病程缠绵,溃烂不易愈合。李氏认为本症为中医外科疮疡范围,多系气血不荣,经脉受压闭阻。如证见溃烂皮肉疮色不红不肿,乌色或灰色如腐,浑陷下塌者多属阴证;如皮肉溃烂红肿,脓溢黄浊属阳症,均可用李氏“鼓和丹”以外用治之。药用:
广丹、轻粉、血竭、朱砂、冰片、干姜、肉桂、胡椒、煅石膏共研极细粉末备用。
用时须疮面先以常规消毒,并将腐皮坏肉剪刮掉,使创面露出新肉,然后在创口上撒上鼓和丹。
若褥疮尚未破皮肉烂,可用鼓和丹调香油外涂擦于患处。对于阴证疮疡,则宜配合大艾悬灸溃烂边缘皮腠,以促进局部气血畅旺,新肉速生。如肖某,女,30岁,因患破伤风、脓毒血症后,并发尾骶Ⅲ度大面积褥疮,有多量黄色脓性分泌物,形成囊腔状,加之患者已大肉脱削,全身衰竭,证属虚实相兼之危候,即以鼓和丹为主外治褥疮,并配合支持疗法,历经80余天褥疮治愈出院。鼓和丹有鼓动阳气,调和气血的作用。该药对五脏亏虚,阴寒凝滞,气血失荣所致的一切阴症疮疡,有补益气血,和调阴阳,解毒化腐,去脓生肌等作用。
四、峻剂快利,攻逐水饮
夫饮邪之为病有四,而痰饮停结于胸胁者为悬饮。《金匮》在痰饮分型和论治上确立了温化、通下、峻逐、宣散、通利等治法。对胸水的论治,多属悬饮范畴,如发病急,兼有胸痛,胸胀甚,喘满气急,安卧难平,或有胸胁胀满,乃水饮痰浊积聚于胸中,宜“逐水而水自大小便去,水去则肺宁”,胸胁胀满、喘咳诸证可愈。宗仲景法以十枣汤或大陷胸汤加减变化治之。体实者可用甘遂大枣汤,即甘遂1~3克、甘草10~15克、大枣20~30克,煎汤日服一剂,服后得大利下即止,并以独参汤固护元气。临床观察甘遂得甘草之甘缓则攻逐水饮之效存而竣烈伤正之弊得制。攻邪切忌伤正,李氏则有攻一补九,攻二补八……攻补各半等攻补兼施之治法。即用攻逐水饮之剂一日,而调补正气之剂九日,一则以待正气恢复,利于药力而攻邪;二则邪势渐退则正气得安。如治侯某,男,53岁,因右胸疼痛伴咳嗽、气紧,于1991年9月13日以“右胸腔积液”收入住院,经多次胸穿抽取胸水为“血性胸水”,并经抗感染、支持、对症等治疗,胸水仍有增无减,患者胸痛,胀满加重。李氏处方甘遂甘草汤,服一剂即腹泻便溏,二剂即泻下水样粘浊液,自感胸闷气紧减轻,停服上方,以健脾、泻肺、化饮、利尿之剂以调之,其间以西药抗感染,支持治疗,胸水减少,部分形成包裹性小体积液平灶,后经病理确诊为胸腔及胸膜转移性癌,胸水经泻下逐水治疗后趋于稳定。对于腹水,属中医臌胀范围,李氏常用自拟“红宝丸”治疗。处方:大黄、甘遂、三七、血通、丑牛等煎水,使药水汁全煮浸入大枣中,烘干大枣,取食大枣。凡元气不足,肾气或脾气亏虚者,加入人参入原药汁中煮取大枣,故取名为“红宝丸”。该方仿十枣汤之药意而增加活血、行气、化痰之品,以大枣为佐辅药料,取食药枣法以坚者缓削,对肝硬化腹水疗效显著。
噎膈是吞咽严重障碍的消化道疾病,现代医学食道癌多见本证,目前对其中上段的非手术治疗疗效较差,且放、化疗之副反应往往令患者难以坚持相应的疗程治疗。传统中医多立足于养阴润燥,启膈通幽或活血化瘀、行气降逆诸治法中。李氏认为本病多为痰、气、血凝滞互结于食道,既阻碍气血的运行,又致食道经脉闭阻,使食道阻隔不通,不能传化水饮食物。李氏在辨证遣药之中,配服“巴霜丸”,即以巴豆一粒,用帛纸或黄草纸数层包裹生巴豆仁,捣烂去尽油汁,即为巴豆霜,以枣泥或龙眼肉包之为丸调服。本品虽辛热有大毒,但取丸剂缓其辛烈之性而存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之功效。对于食道癌中、晚期,食道梗阻障碍严重者,用之多有急则治其标之功。
五、豁痰开窍,镇痫熄风
祖国医学之痫证属现代医学之癫痫。原发性癫痫多发生于小儿,继发性癫痫多为中风、脑外伤等疾之后遗症。李氏积多年治痫经验,认为痫证之发生其病机多由积痰夹癫,厥阴内风所致。本病发作之时突然昏仆,神识恍惚,口吐白沫,两眼直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人,仅感倦怠乏力,头昏,记忆减退等。李氏用自拟镇痫丹以豁痰开窍,熄风镇痫。处方:半夏、制南星、钩藤、琥珀、丹参、桃仁、红花、硼砂、郁金、白矾、礞石、朱砂、冰片、麝香等共碾细备用。
成人每服1.5~3克,日3次,儿童酌情减量。如陈某,男,5岁。因3岁后反复发作癫痫,初时一年仅数次发作,近年来发作次数增多,前二月,每月发作4~5次,每次持续时间3~5分钟。
查脑电图为“中度异常”,即服镇痫丹,每次服1克,每日3次。初服时2月内仅发作一次,至半年后,未见发作。复查脑电图示“轻度异常”,继续治疗,至今随访无异常。该方中有桃仁、红花、丹参之类,具有活血化瘀通络宁神的作用,对外伤性继发癫痫也有疗效。
六、漆叶童贞,治痿起瘫
痿证乃大肉脱削,筋骨痿软,古有五痿之论,为临床之难治病证,属于运动神经之病变。李氏从历代医家治痿方药的大论中,立化瘀解毒,通利血脉,调和脏腑之法治疗痿证。药用漆叶、土漆、琥珀、朱砂等药经特殊炮制,做成黄豆大小之蜜丸,命为“童贞丹”,是方从华佗漆叶青粘散变化而成。临床主要用于运动神经之病变引起之痿证,有缓解病情进展,改善肌肉萎缩的作用。如罗某,女,46岁,因四肢肌肉萎缩,渐至吞咽无力,西医确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证属晚期,预期生存6~12月,家属寄一线希望以治疗,延缓生命,即服童贞丹,半年后颜面竟转为光泽,诸症得到控制,坚持治疗,病员生存近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