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这可能谓之仲景“补法”之据。《金匮要略》中的补法,大体有四种——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1.补气:以黄芪、甘草为主药,常配以桂枝、浮小麦等,适用于气虚之病证。
(1)肺气虚者,用黄芪伍桂枝。肺卫不足引起阴血凝滞之血痹证,症见身体不仁,脉寸散而尺紧,即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行痹。肺卫气不足引起水气泛滥之黄汗证,症见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汗沾衣色黄如药汁,即以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补气退黄。肺气不足,内有虚寒之虚劳证,症见虚劳里急,腹痛,失精,则以黄芪建中汤补气建中。
此法用药要点是根据表虚里虚,以决定黄芪用量之多少。里虚者,则用量小,表虚者,用量大。如黄芪建中汤治虚劳里急,方中黄芪仅用75克;而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表虚黄汗,方中黄芪用至250克,为前者的三倍之多。
(2)脾气不足而致脏燥者,症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用甘草伍浮小麦等药,名甘麦大枣汤,以补养心脾。
2.补血:以当归为主药,常配伍芍药、泽泻、羊肉、阿胶、黄芩等药,适用于血虚之病证。
(1)血虚湿盛者,症见孕妇腹中痛,足跗浮肿,小便不利。用当归伍芍药、泽泻等药。名当归芍药散,以补血利水。
(2)血虚阳衰者,症见腹中痛,胁痛里急。用当归伍羊肉等药,名当归生姜羊肉汤,以补血壮阳。
(3)血虚阴亏者,症见孕妇腹痛下血。用当归伍芍药、阿胶等药,名芎归胶艾汤,以养血滋阴。
(4)血虚热盛者,症见孕妇胎动不安,口干苔黄。用当归伍芍药、黄芩等药,名当归散,以补血清热。如《丹溪心法附余》所言:“瘦人见血少有热,胎动不安,素曾半产者,皆宜服之,以清其源而无后患者。”此法之用药要点是补血药中辅以清酒,疗效更佳。以清酒能载补血药通行周身经脉,故仲景补血药中多用清酒。如芎归胶艾汤中以水合清酒煎药,当归散及当归芍药散均以酒和服。
3.补阴:以麦冬、百合、薯蓣、酸枣仁为主药,常配伍半夏、地黄、当归、知母等药,适用于阴虚之病证。
(1)肺胃阴虚者,症见咽燥咳喘。以麦冬伍半夏等药,名麦门冬汤,清肺胃,降逆下气。
(2)心肺阴虚而致百合病者,症见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用百合伍地黄等药,名百合地黄汤,以润心肺之阴。
(3)脾肾阴虚而致虚劳者,症见食欲不振,精神疲倦。用薯蓣伍地黄、当归等药,名薯蓣丸,以滋养脾肾。
(4)心肝阴虚而致虚劳者,症见虚烦不得眠。用酸枣仁伍知母等药,名酸枣仁汤,以补肝养心。
此法之用药要点是主药必须重用,方可获效。如麦门冬汤中麦门冬用至七升;薯蓣丸中其它药或用二三分或六七分,薯蓣则用至三十分,是其它辅药的4~15倍。
4.补阳:补阳法以炮附子、干姜、獭肝为主药,常配伍地黄白术等药,适用于阳虚之病证。
(1)肾阳虚衰者,症见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用炮附子伍地黄等药,名肾气丸,以补肾壮阳。
(2)脾阳虚衰者,症见腹痛下利。用干姜伍白术等药,名理中丸,以补脾温阳。
(3)肝阳之虚而致冷劳鬼疮者,用獭肝一味,名獭肝散,以补肝化阳。
此法之用药要点是主药必须轻用,方可获效。如肾气丸中炮附子仅一枚,理中丸中干姜仅三两,獭肝散每次用量仅为一方寸匕,剂量都相当低。
5.《金匮》补法之特点
(1)重配伍:人体中阴阳是相辅相成的,阴中无阳,则阴不易化;阳中无阴,则阳不易生。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补略》中曰:“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渴。”试看仲景补阴剂常配以扶阳之品,补阳方中常配以滋阴之药。如肾气丸为补阳之剂,都配伍地黄、山萸、薯蓣等滋阴类药;麦门冬汤为补阴之剂,都配伍半夏等辛燥之药。
(2)知兼使:补药一般是对虚证而设,但所患之病证极少绝对地虚,尤其是久病,往往虚实夹杂。因此,在补药中一般应辅以祛邪之品。如肾气丸中就配有泽泻、茯苓利水,丹皮活血;薯蓣丸中亦配有神曲消食,防风祛风,桔梗祛痰,川芎活血。若堆砌补药,一味蛮补,是必不能取效。
(3)重有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曰:“夫精皆有形,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声气必不相应……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仲景獭肝散,以血肉有情之物,可谓脏补脏之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