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认为血管性头痛主要与风、瘀有关,因此多从风、瘀论治,常用平肝熄风、活血通络之药,并权衡两类药物的主从,以与证候相符。
一、熄风为主
何某某,男,46岁。
1990年6月15日初诊:头痛头晕反复10年,每呈阵发性,多则1天发2~3次,少则1周只发1~2次,诱因不明显,发时头痛而晕,痛甚则恶心呕吐,口干不苦,睡眠、纳食及大小便均可,舌淡,苔薄,脉细弱。脑血流图检查符合血管性头痛改变。辨证为血虚生风证,治宜熄风为主,佐以养血活血。药用白蒺藜15克,钩藤15克,全蝎6克,蝉衣8克,白芍15克,当归尾10克,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7剂。
1990年6月29日二诊:服药时头仅痛1次,停药1周未出现头痛,现无明显不适,舌淡,苔薄,脉细弦。上方去夜交藤,加延胡索15克。7剂。
1990年7月13日三诊:一直未出现头痛,无其它不适。上方去刺蒺藜、夜交藤、蝉衣,加蜈蚣1条,续服7剂以善后。
按:血虚生风,虚风上扰,故头晕而痛。其瘫痪一宜熄风,一宜养血,血得养则风易熄,风得熄则痛易止。
二、活血为主
赵某某,男,52岁。
1991年9月24日初诊:头痛反复发作13个月。患者于去年8月突然出现头痛如裂、呕吐汗出,持续1分钟后自然缓解,5天后上症复作,且持续数小时。在某医院经CT扫描诊断为脑血管畸形。4天前上症复发,经医务室输液未见好转。现头痛较剧,以前额后头部为主,头项强直不能俯视,伴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大小便可,舌质淡暗,苔白腻,脉细。中医诊断为头痛、痰瘀互结证,兼肝风升乱。治宜活血通络为主,佐以熄风化痰。药用丹参10克,延胡索10克,川芎10克,僵蚕10克,法夏10克,钩藤1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山楂15克,麦芽30克。4剂。
1991年9月28日二诊:头痛减轻,恶心及项强明显减轻,睡眠增加,纳食已可,舌淡暗,苔白,脉细。上方去竹茹,加葛根15克。7剂。
1991年10月5日三诊:头痛明显好转,颈软,活动自如,恶心不明显,睡眠及纳食均可。守上方,7剂。
1991年10月12日四诊:头已不痛,无明显其它不适。守上方化裁以善后。
按:患者素因瘀血内阻,血脉不畅,故头痛反复发作;瘀阻影响水津的输布,津聚为痰,痰浊上逆,故恶心呕吐;《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故头项强直为肝风内动之兆;舌淡暗,苔白腻,为痰瘀互结之象。此证与瘀象、痰象、内风之象有关,故宜用丹参、延胡索、川芎活血以治其瘀;僵蚕、法夏、竹茹、茯苓、泽泻温化以治其痰;天麻、钩藤平肝以熄其内风;龙骨、牡蛎,重镇以安其神,共奏活血化痰、熄风安神之效,瘀散痰化、风熄神安,则头痛可止。
三、活血熄风并重
黎某某,女,33岁。
1991年11月29日初诊:头痛反复发作1年,加重1个月。脑血流图检查结果:颈动脉血管紧张度(轻度)增高,弹性差;双侧呈收缩状,提示供血不足。微循环检查结果:中度异常,提示血管通透性增加。西医诊断为血管性头痛。现头痛呈搏击样,痛甚时晕倒,目胀,口苦,烦躁,大小便可,舌质淡暗,苔薄,脉细弦。辨证为肝风阻络证。治宜平肝熄风,活血通络。药用白芍15克,双钩15克,全蝎5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川芎30克,延胡索15克,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佛手10克。7剂。
1991年12月6日二诊:头痛明显减轻,目不胀,口不苦,但时有烦躁。上方去牡蛎,加丹参15克。7剂。
1991年12月13日三诊:头痛已轻微,无目胀、口苦、烦躁。上方加当归7克。7剂。
1991年12月27日四诊:头痛不明显,饮食及睡眠均可。上方去佛手、丹参、当归,加黄芪30克,桑枝15克,续服14剂以善后。
按:此乃肝风络阻之证。肝阳偏旺,化风而升扰于上,故头痛,甚则晕倒;风阳亢于上,故目胀、口苦、烦躁;风阳阻滞,脉络不畅,故头痛而舌暗。于此可知本证乃内风之象与瘀象并存。
故治以熄风之白芍、钩藤,通络活血之川芎、延胡,熄风通络之全蝎,安神之枣仁、夜交藤、龙骨、牡蛎。内风平熄、血脉流畅则诸症自有可愈之机。